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了《湖南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湘工信产业〔2023〕111号,以下简称《办法》)。围绕《办法》,湖南省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 郭丹: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许多传统工业遗产因此而形成,这些遗产承载着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被遗忘和破坏的风险,随着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推进,许多老工业区面临改造和重建的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管理措施。
《办法》就是针对湖南省辖区内工业遗产管理的法规,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和管理湖南省辖区内的工业遗产,促进工业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传承。该《办法》旨在通过加强对湖南工业遗产的管理,推动湖南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工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办法》规定了湖南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利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推动工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苏小军:《办法》明确了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包括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两个方面,前者如厂房、车间、作坊等,后者如工艺知识、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该核心物项是工业遗产认定的主要依据。《办法》提出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管理和利用发展是主要目的,并明确了遗产所有权人的主体作用和主体责任。《办法》强调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合理利用,但需符合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要求,需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需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并以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办法》的制定为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提供了有效手段。
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肖中云: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新时代的工业化建设,不仅需要传承工业文化和弘扬工业精神的时代新人,还需要将工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创新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工业化建设者。《办法》“鼓励利用湖南省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培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有利于高校将工业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建设,将工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广大学生自觉把工业变迁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产生同频共振的效应,形成了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广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段锐:《办法》从多层面对湖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进行部署和指引,开启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湖南新篇章。《办法》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夯实政策基础,提升保护利用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规范认定程序,更加细化完善相关认定标准和指标;三是强调联动共为,注重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保护管理;四是释放多元活力,将利用发展与城市转型发展有机融合;五是实施动态管理,避免违法违规的行为发生。总体而言,《办法》的制定符合省情实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本省工业遗产。接下来,湖南省应按照要求,尽快组织开展第二、第三批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工业文化在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的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关于印发《湖南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