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结构 活“命脉”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24年05月24日 08:13 【字体:
  

  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文涛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中部六省以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透过数字看发展逻辑,能源是支撑中部崛起的硬要素。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以及我国经济调速换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下,如何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5月,记者行走中部六省,从黄河到长江,从三晋到荆楚,走访“中国第一产煤大省”“世界最大水利枢纽”“稀土王国”,探寻中部经济脉动背后的能源“密码”。

  1.如何夯实能源保障之基?

  调优结构,多能互补

  山西阳泉,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加工基地。5月12日,记者走进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华阳一矿,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呈现井下500米处的温度湿度、瓦斯浓度和采煤场景。操作员在舒适的工作间轻点鼠标,井下工作面的采煤机滚筒随即飞转,乌黑的煤炭源源不断从地底输送到地面。

  在选煤厂,分选后的煤炭自动卸载至火车车厢,一列列运煤专列鸣笛出发。“保供高峰期,这里平均每半小时发出一趟运煤专列,每天外运量近10万吨。”企业负责人介绍。

  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第一大省,2023年产量达13.78亿吨,接近全国总产量的30%;河南、安徽也是我国主要煤炭资源产地,2023年产量均过亿吨。

  增强煤炭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当煤老大,勇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的山西,2019年起开展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在山西大同,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正酣,一个集风光煤多能互补、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综合性能源基地呼之欲出。建成后,该基地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一方面加快煤炭绿色开采利用,另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推进风电、光伏、氢能、地热能等多元化开发利用,能源大省要成为能源保障与低碳转型的标兵。”山西省能源局党组成员侯秉让介绍,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5.83%,外送绿电居全国第一。

  在水电大省湖北,全球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24小时运转。2023年,三峡水电站以803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点亮了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千家万户。

  中部六省能源资源禀赋不同。湖南、江西面对“缺煤、无油、少气”的资源状况,追“风”逐“日”,引进外电,筑牢能源安全屏障。

  湖南推动风电、光伏规模化开发,发力新型储能。全省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266万千瓦,跻身全国第2。

  利用丘陵地形优势,江西因势利导,加快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开发,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大型“充电宝”。

  “‘双碳’目标下,中部六省能源安全保障有力,能源结构绿意更浓。”在能源行业专家赵文瑛看来,中部地区拥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互补互动的优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中部之变”,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进行更多探索、作出更大贡献。

  2.如何培育能源新增长点?

  科技赋能,自强自立

  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持续发力。

  稀土是发展光伏发电的基础资源。在江西赣州经开区,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力清洁电力,打造能源发展转型样本,朝着“世界稀土永磁行业领军企业”目标迈进。

  记者走进公司展厅,看到各类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样品。一件采用了晶界渗透技术的稀土永磁材料,磁性能大幅提升,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金力永磁董事长蔡报贵回忆,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企业时叮嘱: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金力永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持续加大在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掌握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晶界渗透技术,率先构建全回收绿色可追溯稀土永磁产业链,成为稀土永磁行业首家“零碳工厂”。

  能源强国目标叠加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扑面而来。采访中,官员、企业家、学者纷纷谈到,在机遇面前,科技创新率先发力,才会在新能源、未来能源发展上快马一鞭、领先一步。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刷新世界纪录。这项重大突破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核聚变发电可提供清洁能源,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安徽将加快建成聚变能高能级创新平台,有序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加快形成创新和产业集群。

  山西煤层气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在太原理工大学超硬材料实验室内,煤层气制备金刚石的研发升级如火如荼。“煤层气生产金刚石不仅是山西首创,更是世界首创。”太原理工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院研发团队介绍,煤层气变成价值极高的“金刚石”,为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韩一帆认为,全球能源治理正由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适应这一趋势,中部地区需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3.如何站上产业“风口”?

  因势利导,向“新”而行

  一把黑色粉末,有多大的超能力?电动汽车能跑多远足以证明。

  当前,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最高可以达到1000公里,这个进程离不开电池材料的创新。

  位于湖南长沙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主攻电池正极材料,在中国乃至全球电池产业链上拥有一席之地。

  记者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测试新近研发的超高镍正极材料,它让电池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循环寿命。

  巴斯夫杉杉首席运营暨首席技术官彭文杰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需要从国外引进锂离子电池;到21世纪初期,国内具备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但电池材料仍然依靠进口。如今,中国新能源产业不仅在全球形成优势,欧洲、美国建工厂也会选择从中国引进整条生产线。

  发挥产学研优势,湖南长株潭地区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800亿元,形成了从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储能系统到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条。 

  国产化新能源材料产业体系的建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注脚。

  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中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来到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华纳芯能科技有限公司,惊讶于一家老牌能源企业玩转钠离子电池赛道。

  “发展钠电绝非无中生有。”华阳集团华纳芯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靳生龙介绍,阳泉是全国最大无烟煤基地,无烟煤是负极材料的上佳原料。企业紧随国家战略,立足优势,前瞻布局,率先实现钠电量产,构建了从原材料研发、电芯、Pack生产到储能集成应用的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站上了新能源产业的“风口”。

  千湖之畔,湖北省荆门市高新区,锂电企业一家挨着一家。在链主亿纬锂能牵引下,恩捷、科达利、新宙邦等一大批锂电产业头部企业在此投资建厂。

  赣州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稀土产业不断向高端领域拓展。其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为江西首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赛道角逐激烈,中部地区崛起无疑将进一步巩固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和实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筑牢安全屏障 向新向绿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能源安全保障、产业转型发展事关全局。

  曾经有人说,转型对传统能源产业、资源型地区,带来的是生存挑战。记者此行看到的却是一番全新景象。

  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条赛道上,多元能源供给筑牢了能源安全屏障。能源大省山西兜牢煤炭保障能力,采煤实现智能化,先进产能大幅提升;山西新能源装机占比接近“半壁江山”,能源结构更加优化。而没有先天能源资源优势的省份,想办法在新赛道突破。湖南、江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老传统”焕发新生机。传统能源企业拥抱转型,已经走出“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怪圈,实现“清”装上阵、产业向绿而生。太阳能电池片、钠离子电池、汽车轮胎……行走在河南平顶山和山西阳泉、太原等资源型城市,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却是很多和煤不相关的产品。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企业以煤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走差异化路线,摆脱“煤依赖”。

  “新花样”拓展新空间。湖南长株潭、湖北荆州崛起锂电池产业,江西把稀土产业做成“国家队”,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擦亮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融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就把尼龙纤维全流程实验室建在车间里,实现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越来越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验田”,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部地区面对机遇,只争朝夕,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硬核底气。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值班电话 0731-88955310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 0731-88955363

优结构 活“命脉”

3331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