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3年绿色制造名单,我省77个企业荣获国家绿色工厂,5个园区获绿色工业园区,11个企业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其中绿色工厂获评数量居全国第4位,这是2017年全国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来我省取得的最好成绩。为了提升我省绿色制造管理水平,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绿色制造示范标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我们从2023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进行推介,供相关企业和园区相互学习借鉴,以期提升企业和园区绿色制造管理水平,促进我省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概况
近年来,株洲高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先后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省五好园区创建工作先进园区。根据《中共株洲市委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五好”园区创建的实施意见》(株发〔2022〕6号)等文件,株洲高新区“两主一特”产业分别为轨道交通、航空、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两主一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022年,株洲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3208.62亿元,同比增长9.6%;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达8家,生产总值达787.16亿元,同比增长1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45.93亿元,同比增长12.18%;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61.66亿元,同比增长10.79%;成功跻身“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第48位(前进1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81位(前进3位)。
二、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情况
株洲高新区主动融入湖南“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及长株潭一体化战略,结合产业关联性、区位交通、城市功能分布等因素,持续优化河西示范园、田心片区、董家塅片区区域协同、产业协作、密切联动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采取的主要绿色创建做法如下: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园区抢抓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高新区轨道交通领域技术、人才、品牌优势,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零部件。围绕“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链,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专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统筹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化、集聚化、集成化和品牌化建设,带动和吸引配套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做大做强做优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构建起了汽车研发设计、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基础配套零部件、检验检测、汽车后市场服务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近年,我们在努力做强做活北汽、中车电动等整车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核心零部件产业,形成了以中车系、潍柴系为支撑,以电驱、电控、变速器、电子电器、减震材料等为优势的细分领域。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在风电板块,构建起从产业上游的风电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变流器、控制系统,到中游的风电整机成套装备,再到下游的风能资源开发及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省最大的风电叶片及整机生产基地。今年8月,陆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在储能板块,中车株所综合能源事业部、立方新能源等头部企业快速拓展、强力牵引,形成新能源装备产业新支撑。持续深耕新材料产业。随着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对先进材料需求升级,我区先进复合材料、硬质合金快速抢占高端市场,形成了以时代新材为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以株钻为代表的先进硬质材料,以世鑫为代表的碳陶材料等细分优势产业。株钻先进硬质材料在全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时代新材的轨道交通弹性元件材料全球规模第一,风电风机弹性减振材料规模国内第一,汽车减振材料全球规模第三。加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涵盖计算机整机、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机电产品、信息系统集成的产业集群。长城计算机具备年产380万台智能硬件制造能力,可全方位满足政府与企业信息化与信息安全需求。麦格米特发展工业自动化、交通、定制电源、智能装备、智能家电电控、精密连接六大业务板块,裂变出微朗、麦谷科技、蓝色河谷等多家子公司,平均每年增速超过20%。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领域融合,在新型电子元件、高端功率器件、先进传感器、关键电子材料四大领域聚集了一批领军企业,助力先进制造业智能升级。主动拥抱时代,5G应用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正在布局,信息安全领域快速起步,工业软件聚集突破。
(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为核心,紧紧围绕循环化改造的目标,以现有轨道交通、航空、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针对高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结构特征,将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的各个过程中,重点构建轨道交通、航空、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助推高新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四)开展污染集中治理。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兼顾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平衡,着力建设污染物处置设施,园区现配套建有三座污水处理场所,满足生产需求,园区空气污染、废水污染等集中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点覆盖率达100%,监测效果良好。同时,鼓励固废产生量大的企业加强清洁生产工艺改造,或在场内开展综合利用处置,有效减少固废源头产生量。
三、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具体举措
(一)加强组织制度保障。成立了园区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成立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由管委会副主任牵头负责绿色园区创建和申报工作,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全程参与绿色园区创建,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积极响应评价要求。对标对表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条件,针对短板和不足积极制定了整改计划和措施。如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管委会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严格按照循环化改造方案推动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发展;管委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创建两型工业企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
(三)园区创建基础条件扎实。株洲高新区成立以来一直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导思想,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内企业有较强的节能减排、废物综合利用意识。2019年,已成功入选湖南省“绿色工业园区”名单,具备完善的指标体系。近年,园区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涌现了已一批优质“绿色企业”,园区现共有36个绿色工厂,其中国家级13个;8款绿色产品,其中国家级4款;单项冠军20家,其中国家级1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发挥“厂所结合”优势,积极布局风电、光伏、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高端数控机床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工业软件产业。按照产业集群化、园区特色化的方向,重点布局打造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定位鲜明、特色突出、集聚有力”的高质量特色园区。
(二)夯实技术人才保障。以园区循环化改造、重大项目落地为契机,积极对接省、市人才政策,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高水平的循环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第三方专家技术咨询服务,深入重点企业、高能耗企业等进行深入宣传和现场指导,助力企业完成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鼓励重点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引进建立分院分所或产业化基地,研发和应用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节能、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参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研发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三)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力促进制造业领域节能减排,加大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醇基燃料等清洁能源替代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高新区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工业余热利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形成低碳、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体系。立足高新区可再生能源禀赋特性,坚持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积极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推进能源发展清洁转型。抢抓株洲市建设“全国氢能示范城市”的契机,依托淳华氢能等企业,前瞻布局发展氢能。积极探索“光伏+”应用模式,在具备条件的重点用能单位,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项目,鼓励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利用企业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重点推进株洲高新区光伏基地储能示范等一批项目建设。
(四)加强水资源循环化利用。鼓励企业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及设备,提高工业生产用水系统的利用效率,通过改变生产用水方式,提高高新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定量分析全厂水耗分布,完善和加强各主要水耗指标的计量管理,优化水工况运行。引导企业在自有的污水处理设备基础上加装中水回用装置,利用工业企业废水、冷却水、回用水等不同形态的中水资源,按水质细分为多个等级,将上一级水质较高的排水,用于下一级水质要求相对不高的冷却水、工艺用水、景观用水、冲洗用水等用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