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经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我省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我委组织制订了《湖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做好贯彻实施工作。
二○○六年十月十八日
湖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湖南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湖南食品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省食品工业通过推进企业资产重组、推广现代食品科技、引进先进技术,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创新等方面均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全省已经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4大门类、23个中类、57个小类的食品工业体系。
一、主要发展成就
1、全省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2001-2005年,食品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2%,实现利税年均增长18.1%,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1.1%。至200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756个,从业人员12万余人;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19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0.8%;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697.8亿元,占全省的14.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46.7亿元,占全省的14.4%;完成利税207.8亿元,占全省的38.1%;实现利润48.3亿元,占全省的25.6%;其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已增加到118.4亿元。2005年,全省精制大米产量134.2万吨,食用植物油53.7万吨,方便主食11.6万吨,罐头26.7万吨,软饮料61.9万吨,原盐118.6万吨,啤酒55.4万千升,精制茶8.9万吨,卷烟1395.3亿支,混配饲料356.5万吨。
2、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大米、果蔬、油脂等各类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品质量稳定,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方便主副食、速冻食品、各种保鲜食品,正在逐步进入居民的一日三餐,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随着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培育出了一批国内、省内知名品牌。
3、涌现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同时中小食品企业也在迅速壮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长沙、常德、岳阳、株洲等地一批食品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省上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至2005年,全省共有16家食品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家食品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高新技术得到较好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及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大米、油脂、烟草及膨化食品等行业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奶制品、啤酒、饮料等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
5、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有力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全省食品工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与农业大省不相称。行业结构上,烟草制品比重较大,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相对弱小。产品结构上,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能供出口的产品更少。企业结构上,中小企业多,百人以下小型企业占相当大比例,生产集中程度低,而且技术装备和包装水平落后,科技力量不足,经济效益较差;食品规模企业少,难以应对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
2、“原料基地―食品工业―食品市场”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品工业生产的要求。原料产地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导致原料的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3、食品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成果储备不足。“十五”期间,全省投入食品工业科研经费远不及其他行业,在食品工业科技成果中,初级加工所占比重较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特别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有待提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进入世贸组织运行情况来看,湖南食品工业产品更新换代及新产品开发速度难以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市场需求。湖南食品工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偏低,先进技术装备大多依赖国外引进;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的总体能力不足,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等方面滞后于发展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4、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较多。一些小型企业设备陈旧,生产环境差,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缺乏食品安全保障的必备条件。少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还存在无标生产问题,许多食品企业生产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要求,质量管理不严格,检测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早餐食品,从产品到包装都存在不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5、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差,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目前,食品出口多以原料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大,结构单一,增长速度较慢。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食品流通环节中经营行为不规范、食品流通运输方式落后、仓储设施不完善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食品批发、零售市场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致使假冒伪劣和“三无”食品流入市场,不仅直接危及到食品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湖南食品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成为制约湖南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第二部分 湖南食品工业发展形势及市场前景
一、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农业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2856.5万吨,全年出栏肉猪7500.7万头,出栏牛206.4万头,出栏羊841.7万头,出笼家禽57318.5万羽;肉类总产量629.9万吨;牛奶产量6.9万吨;禽蛋产量92.1万吨;水产品产量179.2万吨;柑桔总产量187.9万吨;蔬菜总产量2391.6万吨。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效、优质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希望食品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食物消费行为将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追求优质品牌的消费意识将日益普遍。另外,农村消费城市化倾向,自给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这将使工业化食品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
3、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借助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实现湖南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湖南与泛珠、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给湖南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湖南食品工业有丰富的原料资源和人力资源,部分食品子行业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可抓住机遇进一步改造提高和扩大规模。一些优势企业可以借助区域合作的机遇,实现跨区域经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产品市场。
4、各级政府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省及政府有关部门曾多次发文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把食品工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重点行业;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正在搭建一个开放的食品工业发展平台。
5、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将进一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湖南可以充分利用及借鉴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速食品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把握好信息、汇率、价差,可以引进国际廉价原料和优质材料,扩大食品工业出口贸易,并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市场,拓宽出口渠道。
二、食品工业市场前景
1、食品消费总量预测。国家计划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无疑会对国民基本需求的食品及其市场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居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满足。食品类商品在品种花样层出不穷,新的食品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食品消费总量会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的增长。虽然总体而言,恩格尔系数会进一步下降,但随着加工食品消费率和食品附加值的提高,食品消费总额仍将继续上升。
2、食品消费结构变动趋势。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0366元,这正是人们消费结构包括食物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阶段。“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自给型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多种类的变化趋势。
3、食品行业变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食品贸易潜力巨大,国外优质食品将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优势外向型食品企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益增多。(2)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世界普遍重视,各国纷纷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营养健康食品将继续蓬勃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正向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将逐渐成为食品消费主流。(3)各类健康及具有预防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身体机能的各种功能性食品,将得到较快发展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快捷食品日益走俏,市场上花样繁多的净菜、配菜、方便食品及各种冷冻、微波、旅游食品等,将越来越受到欢迎。冷冻食品向小包装、多品种、料理简单方便的家庭化方向发展。(5)加工合理化、标准化将成为食品相关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普遍。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电子技术、智能技术、新材料等基础科学技术为食品工业的技术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超临界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微胶囊、真空处理、冷冻干燥、超高温瞬时灭菌、现代仪器分析等技术在食品工业化生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超高压、质构重建、洁净生产、风味评价、风险评估、快速检测等技术将受到普遍关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和风味多样,而且可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健康消费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实施大集团战略和品牌战略为核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着力建立湖南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的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营养健康、安全放心、品种多样的食品。
把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食品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湖南食品工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可循环的环保型、节约型产业,从战略高度上全方位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实现湖南食品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确保食品安全与质量第一原则;
2、坚持以市场与食物需求为导向原则;
3、坚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原则;
4、坚持以信息化带动食品工业化原则;
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产业升级原则;
6、坚持行业可循环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三、总体目标
1、增长速度和规模:“十一五”期间,湖南食品工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食品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保持一个与湖南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快速、稳步的增长速度,加速湖南由农产品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转变的步伐。到2010年,湖南省食品工业总体经济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达到156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18%;
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20%;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19%;
实现利税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20%;
出口交货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26%。
2、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10年,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超过2家,50-100亿元的超过2家,20-50亿元的超过12家,10-20亿元的超过16家,5-10亿元的超过22家。促进中小食品企业朝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发挥其集聚效益与灵活机制,与大型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提升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食品,并提高其在食品产品结构中的比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打造一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
3、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湖南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全省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带建设,建立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区域。重点发展8大产业集群区域:一是长沙卷烟、粮油、乳制品、酿酒、肉禽及水产品、果蔬、饮料、焙烤糕点、调味品、茶叶、方便食品和功能性保健食品等食品加工集群;二是岳阳肉禽、水产品、饲料、粮油、酿酒、调味品、茶叶、发酵制品、出口酱制品及豆制品加工集群;三是常德卷烟、粮油、乳制品、酿酒、果蔬、糖果、发酵制品、肉禽及水产品加工集群;四是株洲肉禽、乳制品、饲料、粮油加工集群;五是湘潭出口肉禽、酿酒、湘莲、槟榔等特色食品加工集群;六是邵阳酿酒、乳制品、果蔬、糖果、卤制品加工集群;七是怀化果蔬、粮油、肉禽、酿酒及糖果制品加工集群;八是永州果蔬、酿酒、粮油加工集群。到2010年,8大集群区域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80亿元。
4、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失信惩戒机制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国际先进质量管理规范,强化对食品类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确保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5、食品科研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湖南食品科研力量,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科研机构、食品分析检测中心、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食品科技成果孵化器,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食品学科,为湖南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6、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提倡食品工业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抓好绿色食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实施清洁生产,搞好生产环境管理,综合利用各项资源,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到2010年,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要做到达标排放,食品工业综合利用水平要达到二十世纪末国际水平。
第四部分 湖南“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重点行业
一、重点发展基础较好、对提高食品行业整体加工制造能力、技术水平与效益有较大影响的子行业
(一)、粮食加工业
粮食加工业要着力培育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淘汰一批技术和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小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应用自动控制、信息化等技术改造企业,开发研制一批先进的粮食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发粮食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粮食加工的质量和效益。
主要发展的技术与产品:粮食深加工产品发展精制米加工,提高优质米的比重;努力开发高规格淀粉糖、小包装大米、食品加工专用米;鼓励开发地方风味米、营养米、大米淀粉、特色米粉、大米蛋白、营养糙米及发芽糙米制品;鼓励深度利用米糠资源开发米糠多糖、膳食纤维、米糠油,运用稻壳生产脱色剂和硅胶;重视面粉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面粉、预混合面粉等产品。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要充分利用湖南油茶籽、油菜籽、米糠产量居全国首位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质油脂产品。利用湖南“双低”菜籽的生产优势,开发“双低”非转基因菜籽油产品,培植湖南特色油脂品牌。积极开展油脂制取与油脂精加工和深加工的研究,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对湖南油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油脂产品质量。要改变茶籽油加工的不合理模式,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提高优质油比例。积极开发新的油脂产品,进一步扩大一级油、二级油和专用油脂的生产比例,逐步减少市场上散装油的数量。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采用生物技术在油脂改性或结构脂质制备中的应用,鼓励酶促水解和酶定向脂交换,生产功能性油脂或结构脂质;鼓励采用化学或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开展双低油菜籽脱皮分离、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技术的研究。提高油脂精炼技术,深度开发茶油、米糠油、菜籽油和食品加工专业用植物油等产品。积极开展水酶法制油技术和油脂冷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提取高营养价值的有机油脂产品的同时,为油料中其它成分的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减少废水、废渣的排放。积极开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将油茶籽、油菜籽、米糠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工业原料或优质饲料。
(三)、畜禽肉类及蛋品加工业
畜禽肉类及蛋品加工业要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养殖业和零售环节延伸,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批发、零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全省肉类产销组织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要努力提高加工企业畜禽基地优良品种覆盖率,以科技促生产,确保优质加工原料的充裕供应。要积极研究采用新技术,提高肉类加工产品质量,延长货架期。要大力发展绿色禽蛋业,实现其由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
主要发展的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软包装酱卤肉制品、方便即食熟肉制品以及发酵肉制品等,逐步提高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加速传统腌腊肉制品的现代化技术改造,促进湖南传统腊肉的科学化、工业化生产。要广泛开展畜禽内脏、脂及皮毛、骨、血等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开展蛋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研究,重点发展洁蛋、液体蛋、专用蛋粉以及蛋内生物活性成分(如溶菌酶、卵磷脂、特异性抗体等)的分离提取与利用,加速松花皮蛋、咸蛋、咸蛋黄等湖南传统蛋制品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努力研发含蛋饮料、软包装卤蛋制品、蛋汤料和含蛋冰食制品等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蛋品加工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重视蛋壳、壳内膜等禽蛋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实行工业化清洁生产。
(四)、果蔬加工及罐头制造业
果蔬加工及罐头制造业要努力提高产品品质,调整品种结构,加大果蔬采后贮运加工力度,使全省果蔬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规范化原料基地的建设,在重视鲜食品种改良和发展的同时,重视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与推广和基地建设,形成鲜食和加工品种的合理布局。加大果蔬加工科研力度,加快工艺技术改进,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开发国际新兴果蔬加工产品,加大环保、节约型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投入,鼓励引进先进生产工艺设备与监控、检测仪器,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果蔬加工骨干企业,加快全省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
主要发展的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果蔬贮运保鲜、果蔬罐头、纯果肉果冻、果蔬汁、果酒、果醋、果蔬粉、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切割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和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提高果蔬资源的利用率。优先发展柑桔、猕猴桃、??头、黄花菜、湘莲、辣椒和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具有较强创汇能力的柑桔、??头、辣椒等果蔬产品。鼓励研究环保生产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应用塑杯小包装、冷链储运,鼓励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监控、检测仪器。
(五)、水产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要鼓励建设特色水产基地,科学养殖,提高品质。要调整水产品结构,提高加工产品的比重,包括冷制、干制、腌制、熏制、罐制、鱼糜加工、水产调味品等。要加快水产品加工从传统方法向现代化工业加工生产方式过渡,鼓励具有地方特色水产品加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不断完善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从原料购进、加工、储运等环节全方位加强水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水产加工食品质量。支持发展水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鼓励加大对淡水鱼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淡水鱼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开发各式各样的鱼糕、鱼卷、鱼饼、鱼丸、鱼片、鱼香肠等方便水产食品;以鱼的内脏和加工剩下的下脚料为原料,与某些药物配合经特殊加工制成各种各样保健水产食品,如鱼唇、鱼叉、鱼泡等低胆固醇补脑食品;努力开发鲜、冻鱼片,鱼丸、鱼糜制品,鱼罐头,鱼类速冻方便食品、特色风味鱼和小包装即食产品等。
(六)、烟草制品业
烟草制品业要抓住国家烟草体制改革和着力培育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烟草企业集团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名优产品影响力,实现“大品牌”战略,在整合省内现有卷烟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加速跨省联合重组的步伐。大力培育湖南烟草产业集群,形成以“白沙”、“芙蓉王”两大品牌为依托的湖南烟草工业企业集团,巩固提高湖南烟草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中的份额,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国重点卷烟生产基地之一。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湖南卷烟在国际市场的影响。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适应精细化加工和柔性化生产的新工艺技术要求,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加大降焦减害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式卷烟品牌”第二代保健烟技术开发,造纸法烟草薄片、CO2膨胀烟丝及在线式膨胀烟(梗)丝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推行GAP规范烟叶种植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白沙”、“芙蓉王”两大品牌系列卷烟产品。
二、扶持发展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有一定比较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子行业
(一)、软饮料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要突出“绿色、自然、营养、健康”的特色,加快产品更新,丰富产品种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规范行业秩序,发展壮大饮料加工骨干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引导并鼓励饮料加工企业研发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加速企业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培育产业龙头,引导集约生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优化经济环境,搞好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饮料知名企业在湘投资建厂,鼓励扩大其生产基地加工能力和产品市场覆盖率。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鼓励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与制造工艺,重点发展瓶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茶饮料、乳饮料、果蔬汁饮料(如柑橘、猕猴桃及胡萝卜汁饮料等)、植物蛋白饮料等。鼓励发展运动饮料、功能饮料、碳酸饮料等。
(二)、饮料酒制造业
饮料酒制造业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酒类发展的产业政策,以限制高度酒、鼓励发酵酒和低度酒、支持果酒和非粮食原料酒的发展为原则,以“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高效益、少污染”为方向,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档次。重点支持发展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酒类生产企业,扩大全省名优白酒的市场占有率。调整企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提高全省酿酒行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创建专业的酒业科研技术中心,加强酿酒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全省酿酒行业技术水平。规范产销市场,建立良好的产销秩序。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大力发展液态法或固、液结合等新工艺白酒,进一步提高名优白酒的比例。发展包装美观大方、质量安全可靠,风味保鲜稳定的高档啤酒,逐步提高省产啤酒在消费市场中的比例。鼓励发展低度果酒,如猕猴桃、枸杞等风味果酒,大力推广黄酒。
(三)、精制茶业
制茶业要以优化品质与提高效益为中心,走“科技兴茶”之路,组织优势力量进行茶叶科技联合攻关,抓好优质茶开发,加速茶树良种的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积极开展无性良种茶园的建设。加速茶厂技术改造和茶叶加工、贮藏保质技术改进,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步伐。实施品牌茶战略,加速品牌名优茶开发研究,提高茶叶整体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湖南品牌名优茶的出口量。要抓好茶叶布局和结构两大调整,抓好茶园、茶厂和加工贮藏技术的改造,抓好管理体制、市场、质量和良种体系四项建设。要弘扬湘茶文化,打造湘茶品牌,促进湖南茶深加工业快速发展。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在品牌茶基地县全面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加速推广无公害茶叶、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生产,适度发展出口红茶生产,稳定边销茶生产。重点发展优质绿茶、花茶、云雾茶、银针、毛尖、茯茶等产品。大力开发保健茶、茶饮料等产品,丰富湖南茶叶产品种类。
(四)、休闲、方便食品制造业
随着我国农业人口不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镇民工群体不断扩大,旅游业迅速发展以及各阶层人群生活节奏的加快,集体和家庭餐饮、烹饪方式将更趋向便捷、科学。休闲、方便食品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湖南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中式、中西结合的配套团体餐、学生餐、午间工作餐、民工标准餐、旅游方便餐,以满足不同群体餐饮便捷、安全的需求。重点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品牌罐头和地方特色传统风味产品,扩大出口创汇率。注重食品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易被环境降解的包装材料,倡导节约型包装。要加强具有本土特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促进传统湘味食品与湘菜的科学化和工业化。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要根据休闲旅游方便食品的特点,加大休闲旅游方便食品研发工作力度,重点发展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主、副食类方便食品,包括各种米、面、肉、禽、蛋、果蔬熟食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方便食品。积极发展速冻、微波、保鲜、休闲和快餐主食等方便食品,鼓励净菜、配菜加工,不断提高人们一日三餐中工业食品及易加工型半成品食品的比例。支持具有独特风味的湘味休闲旅游食品、湘味快餐食品加快发展,促进其上档次、创名牌,增强湘食、湘菜的文化韵味。
(五)营养、保健食品制造业
营养、保健食品产业要本着改善居民饮食营养结构,促进人体营养平衡,提倡合理膳食的原则,加大开发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的力度,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及生活质量提高对于低脂肪、无胆固醇、低热量及含有天然纤维素、蛋白质等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加强食品工业与传统中医药结合,根据我国药食同源的原理,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中草药资源,自主开发湖南特色保健食品。在功能性食品与保健食品方面,重点发展功能因子明确、功能作用显著的功能食品,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应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特需的保健食品。
主要发展的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婴幼及儿童食品,根据其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开发具有促进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发展适应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营养食品,开发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改善记忆和缓解衰老的保健食品。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如:营养强化米、面粉、铁强化酱油、营养油等主副食品。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特别是成长期人群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需求,发展补充不同营养的强化食品。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本省山区、环洞庭湖平原资源优势,加大对蜂蜜营养制品的深度开发,发展食用野生菜、干果、山珍等特有资源的食品加工,开发新资源营养健康食品。
(六)、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组成,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严格实施乳制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控制。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奶源基地建设,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确保鲜奶的质量与供应。乳制品加工要从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体奶产量。要加强消费引导,培养人们饮奶习俗,增进人民体魄健康。
主要发展的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鲜奶、纯牛奶、酸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和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鼓励开展免疫球蛋白、乳蛋白活性肽和乳铁蛋白等乳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乳制品的精深加工。
(七)、饲料加工业
饲料加工业要加强饲料加工科技创新,鼓励采用生物技术、挤压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工生产环保、无公害、无残留、绿色饲料产品。加大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开发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为主,动物性蛋白饲料为辅,重视开发与利用糠敖、饼粕等蛋白质饲料资源。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不同档次的饲料产品,进一步完善畜禽饲料品种产业体系。加快企业结构调整,饲料加工骨干企业要引进、改造饲料加工设备,实现高标准、大规模生产,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推广饲料原料的规范种植,加强饲料原料质量检测,确保饲料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发展的技术与产品:研究优质高效配混合饲料产业化技术,高产饲料作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多级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研究应用新型饲用酶、胴体品质改进剂等饲料添加剂;鼓励发展高效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鼓励研究应用中草药代替化学合成抗生素。重点发展畜禽饲料,鼓励发展水产饲料、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幼畜哺乳期饲料和宠物饲料等专用饲料。
三、鼓励发展对全省食品行业形成有益补充的子行业,实现食品行业整体进步
(一)、薯类及豆制品制造业
薯类及豆制品制造业要培育适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薯类、豆类品种,发展专用薯类、豆类品种的种植基地,保证薯类、豆类深加工的原料供应。加大薯类、豆类深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开发力度,实现加工转化增值。积极发展红薯、香芋、魔芋、湘莲、黄豆、绿豆等加工业,开发以其为原料的系列营养价值高、味美可口的绿色保健食品。鼓励利用红薯淀粉等进行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红薯、香芋、魔芋、湘莲、黄豆、绿豆等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要高度重视豆类产业科学、理性发展,加大开发力度,提高豆类蛋白的营养质量;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多样高质量营养食品,把豆制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积极开展红薯、香芋、湘莲、豆类等产品的保鲜研究;鼓励进行红薯全粉、香芋全粉、香芋熟化粉、魔芋粉、湘莲粉、豆粉等产品的研制;重点发展红薯精白淀粉和变性淀粉,红薯精白粉丝和方便粉丝、蚕豆粉丝及红薯、香芋、魔芋、湘莲、豆制品等方便食品,食品加工用香芋、湘莲、豆类馅料等产品。大力发展豆制品与植物蛋白产业,鼓励对豆腐、腐乳、豆豉及其它湖南风味豆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大对大豆功能性成份的研究,开发大豆卵磷脂、大豆蛋白质、大豆纤维和大豆异黄酮等产品;鼓励利用豆渣加工保健食品和膨化食品等。
(二)、调味品、发酵制品及食品添加剂制造业
调味品制造业要大力发展具有本省特色的酱油、食醋、调味油及辣味调料等产品。积极支持生物工程技术、膜技术等在调味品制造中的应用,提高调味品的卫生质量,降低污染。扶持一批大型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发酵制品重点发展生物资源转化产业,变农业资源为工业原料,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将代谢控制发酵、膜分离、连续离交及色谱分离、分子蒸馏等先进的生物工程与化工分离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深加工中,争取在柠檬酸、赖氨酸、谷氨酸、味精、淀粉糖、酒精等系列产品生产技术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食品添加剂工业重点发展有助于提高食品产量,改良质量的产品,加强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发展壮大辣味调味品加工业,研究利用本省辣椒资源的加工技术和辣椒产品深度开发技术。重点发展名牌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鼓励开发湘菜调味品等特色调味品。支持发展复合调味料新产品,实现各类香辛料与传统酿造调味品的融合,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要以生物发酵和现代化工分离技术为手段,研究开发高活力新型酶制剂、功能性发酵制品和新型发酵制品。加强对天然资源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发展营养强化剂、天然防腐剂、品质改良剂、乳化增稠剂、甜味剂等系列产品。
(三)、糕点、面包及饼干焙烤食品业与糖果制造业
糕点、面包及饼干焙烤食品业与糖果制造业要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开发丰富多彩、营养卫生的中西糕点。鼓励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传统产品的品质,增加原有产品的新奇特色。挖掘传统糕点文化底蕴,重塑一批湘味浓郁的老字号糕点品牌,并做大做强。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鼓励发展以大米、杂粮为主料的焙烤产品以及高蛋白质、高纤维、低热量的糕点、饼干、面包产品。糖果制品要加快发展特色风味的产品,开发高档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加强低糖、低脂等功能性糖制品和环保型包装的研发。
(四)、加工盐业
要加强食盐业管理,保障食盐专营和食盐加碘工作的实施,保护公民身体健康。进一步强化食盐专营,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确保食盐安全,保障食盐供应。要提高全省碘盐食用率,保障合格碘盐供应。要加大对盐矿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发展深加工,增加精制盐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促进采盐业加速发展。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鼓励制盐企业不断提高食盐加工生产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严格生产全程控制,确保食用盐质量与安全;鼓励研发新产品,生产各类优质、精制小包装食盐及各种食品加工专用盐、营养保健盐。
(五)、糖加工业
糖加工业要加强全省甘蔗糖、淀粉糖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提高精制成品糖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糖加工业和淀粉糖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要扩大机制糖甘蔗种植面积,重点建设西洞庭、大通湖、屈原、君山蔗糖基地,推广甘蔗良种种植。要在糖厂的综合利用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做好利用蔗渣生产碎粒板、利用煮糖蒸汽余热发电、利用废糖蜜生产乙醇、利用蔗泥生产复合肥料等综合利用工作,为国家节约木材提供新能源,为企业降低制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要积极引进、繁殖、推广高糖高产的优良甘蔗品种,引进制糖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达到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白砂糖、赤砂糖、淀粉糖等品牌产品。
(六)、槟榔加工业
槟榔加工业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创优质名牌。要用现代工艺取代传统工艺,使槟榔食品从传统的洗、煮、烤、切等简单工艺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一个科学、卫生、规范、适应槟榔食品发展的新工艺。要逐步废除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建立现代化规模型加工企业,以信息科技带动槟榔产业化,使槟榔食品走向全国。
主要发展技术与产品:以科技为先导,实现从选籽、发籽到封口、包装等全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从而使槟榔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注重槟榔药用价值,开发出新一代槟榔保健食品,打破槟榔品种单一化,构筑多品种、多风味的新格局。
(七)、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制造业
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并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开发的能力。大胆利用外资,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科学管理经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机械制造业,提高食机企业的装备水平。由于食品中大多是来自农业提供的自然食品,而湖南每年因缺乏必要的食品加工机械使得食品资源不能直接加工、贮藏、保鲜而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元,未能深加工综合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损失更高。因此,湖南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发展任重道远。
主要发展技术与设备:粮油加工设备,亟待开发大米食味检测计、大米质构调理机、大米风味调理机等三大品质改良的工业化设备及小麦制粉专用粉生产设备和面粉生产集散控制系统;开发生产优质专用粉、杂粮精制、配制米、营养米的技术与设备;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与设备。高自控大型专用油脂加工设备;发展膨化油脂浸出、油脂精练、豆粕低温脱溶、提高油脂质量和出油率的技术与设备。发展豆制品、分离蛋白、组织蛋白等植物蛋白加工、提取的技术与设备;加快发展菜籽脱毒处理后提取食用植物蛋白的技术与设备;发展粮油农作物低温快速干燥技术与设备。发展各类方便主食、营养餐的加工成套设备。要发展大中型薯类淀粉加工机械,提高现有中小型设备成套系列化、自动化、节能化程度及整体技术水平;重点开发研制用于直接法制果糖和变性淀粉的技术与设备,加快发展淀粉厂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设备。
屠宰与肉加工设备重点发展大中型屠宰加工生产线,加快发展冷却肉、速冻肉、低温杀菌及保藏流通等技术设备。加强畜禽屠宰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开发分离提纯功能性和生理活性物质的技术与设备。需要研制开发的产品是:可以剔骨、除筋、乳化的自动绞肉机;可充氮、温控、微机控制的斩拌机;真空连续灌装且有夹持、定量和分扎功能的灌肠充填机、滚揉机;微机控制的适用于多种熏制方式的多用途烟熏炉;制型、填装密封、抽真空注入防护气体、包装一次完成的火腿成型机等。水产加工设备重点发展鱼类洗净、分割分级处理的技术与设备;低值鱼加工鱼糜、水产仿真工程食品的技术与设备;微冻保鲜和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与设备;水产品提取高级营养及功能保健食品的工业技术、工艺和加工设备。
果蔬保鲜与加工设备,发展气调、速冻、真空干燥及脱水保鲜等技术与设备;开发研制分离与提取果蔬资源中功能成分的技术与装备;加速研制柑桔剥皮机,果蔬高级分级机及水果去皮、挖核、切片连续性生产的大型设备等食品机械。食品速冻技术与设备要加快开发生产能力高的叉螺旋速冻机和冻结迅速、加工产品质量高的液氮喷淋式速冻机,开发速冻蔬菜、速冻中式主食和菜肴、冷冻面团、速冻调味品等各类各种不同规格的生产设备。
第五部分 提升湖南食品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食品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1、加大对一些在食品科研方面具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保障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有关部门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食品科技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安排科研经费。科技、教育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大对湖南食品学科建设的支持。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建立企业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在食品科研方面具有相当优势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为依托,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建设食品科技成果孵化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具有经济、人才实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速形成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3、鼓励本省食品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形成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4、鼓励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发挥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逐步形成适合湖南特点的食品行业科技体制模式。优选一批食品工业科研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调攻关、取得突破,尽快实现产业化。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检测和信用体系
1、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促进各职能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2、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实行食品安全责任制。在全省食品行业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控制ISO9001、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标准与产品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环境标志(ISO1400)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完善全省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行业标准,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等,进一步加大认证工作力度。有选择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努力争取以本省部分食品子行业为主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具有湖南特色的食品要积极制定地方标准。
4、完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监督体系。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实现检测信息共享,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预测能力;鼓励依托食品科研、教学单位组建检测机构,实现食品科技与检测技术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省市(州)县(区)及食品集散市场四级检测体系,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加大对食品检测机构的支持,鼓励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手段与技术。
5、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包括预警应急机制、食品召回制度等。强化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督促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引导企业诚信守法,充分发挥信用的警示和惩戒作用,营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建立全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全省的食品安全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食品产业集群
1、从当地食品工业和资源优势的实际出发,建设一批有示范性的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对进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示范区的重点食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各地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如:用地实行低门槛政策、行政性收费实行零费率、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等。引导外来投资、企业新建、城区企业退城进园,促进新的产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
2、坚持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引导配套产业围绕食品产业聚集,塑造既能形成整体优势,又能发挥个体潜能的新型产业组织。通过兴办食品工业园,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主导,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一些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链。
3、为提高园区企业的综合效益,减少企业重复投入,鼓励在园区建设共享的科技开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搭建一个为园区企业全方位服务的公共平台。支持园区与相关科教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稳定的合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科技等服务。
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1、加大湖南食品工业技术改造力度,优选一批企业诚信度高、技术领先、基础较强、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与扶持。支持研发或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实现“低能耗、高产出、低污染、高效益”的目标。
2、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改变湖南食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引导食品企业从节约中求发展。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对发展潜力大、市场空间大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研究应用项目给予大力资助。注重开发新资源,研制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促进食品节能环保科学和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厉行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加强环保、科研、企业相结合,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着力解决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强化对小型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食品企业等级标准制度,对低水平无特色的、污染环境的、浪费资源能源的、经整顿仍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依法予以清理关闭。
4、湖南食品行业要发展混合型经济,加大股份制、合作经济的改革步伐,引导企业以资金、品牌、技术、人才为资本主体,以多种方式创新组合,加快迈向多元化、集团化进程,增强企业活力。扶持、培育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工业大型集团、专业园区,把规模做大、做强、做实,使之成为湖南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区域的核心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
5、大力发展中小食品企业,加强中小企业经济联动的力度和广度,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准确自我定位,创建独具特色的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食品加工和产业运行机制,提升中小型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优化产品结构,搞好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
1、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绿色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的要求,引导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建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
2、推广科学种植,在不同的农作物产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标准化的原料产品,形成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进一步抓好优质水稻、油料、果蔬、生猪、肉牛、羊、奶牛、禽类、水产品等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食品原料基地,保证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
3、加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采取企业加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保证食品龙头企业高质量农产品的原料供应和农户增产增收,推动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和谐发展。
4、大力发展可食资源的前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包括采用预冷、可食用薄膜气调保鲜、保藏等前处理技术,减少资源在流通中的损失。
六、实施名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食品现代物流发展
1、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主动协助企业培育、创造名牌,不断优化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社会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对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湖南名牌及湖南著名商标企业给予奖励,并加大整体宣传力度,强化湖南食品优质可口、绿色安全形象,不断提高与扩展湖南食品在国内外市场及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
2、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群。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扶持一批“小巨人”,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企业集团。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的中小企业,推动大小企业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
3、食品现代物流的发展给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食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深化食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加强全省食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立湖南食品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发展本省食品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区域性食品现代物流中心,力争在“十一五”末,初步形成湖南食品专业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要编制湖南食品行业物流发展规划,培养食品物流专业人才,建立健全食品物流运行中的食品安全保障规则,建立并实施食品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对食品行业物流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鼓励食品物流企业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培育湖南食品现代物流品牌企业。
七、创造食品工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1、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快全省食品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资源开发。一是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理顺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明确各自的管辖范围,严格依法行政,以支、帮、促为目的,帮助企业规范守法经营,吸引省内外和国外客商来湘投资合作。二是对科技含量较高,具有较大规模,又有发展前途的食品企业,要积极推动其上市融资。三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食品工业。
2、利用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和有市场潜力的食品企业,为全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便利通道。有条件的市州、县级财政可设立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食品企业给予补贴及税收减免优惠,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出口企业退税要及时退回,保证企业资金需求。对优势企业及社会资本收购、兼并、重组本省食品及相关产业企业的,各地税务部门可特准在一定程度上免缴其股权、产权转让契税,用于发展产业,安置职工。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借鉴国内外经验,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分别成立省、市州、县三级贷款担保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贷款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中小食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签订出口订单的农产品加工型食品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支持,以促进湖南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4、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综合数据库和食品工业公共信息网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做到行业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及时为行业主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统计数据,各级政府行业主管理部门要抓好行业经济运行主要指标的数据分析工作,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做好全省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指导、调控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企业服好务。
5、充分发挥省内各新闻媒体优势,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湖南食品工业发展成就,重点宣传湖南食品工业取得的成绩,增强广大公众对湖南食品的信心。宣传湖南名优食品以及先进生产工艺装备、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常识,积极鼓励广大消费者食用湖南生产的优质食品。宣传食品工业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企业严格控制质量安全标准,增强对食品安全责任感。宣传食品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宣传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让广大农业经营者提供优质可靠农产品作为食品工业的原料,把好食品质量安全第一关。要把握宣传、舆论导向,使社会公众对湖南食品工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有一个客观、系统、科学的了解,以此来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湖南食品的认知度和选购率,推动湖南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开展形式多样有益于促进湖南食品行业发展的经济文化活动,大力推介湖南食品名牌产品,提高湖南食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研究国际贸易新形势,跨越绿色壁垒,做好食品出口贸易
1、各食品行业组织及企业要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新形势,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企业产品要积极申报并取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努力实施绿色营销,突破绿色壁垒;参照国际经贸规范、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财会标准以及我国政府根据WTO规则要求所调整的法律、法规或政策组织生产与经营,提升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应对能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有效利用世贸组织无歧视原则和市场准入等原则,扩大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出口贸易额。认真研究并掌握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淘汰与之不相适应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产品,跨越各种非关税障碍,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3.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高转变,鼓励高附加值的食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和省内短缺的高技术产品及原材料进口,以弥补省内之不足。加强与食品工业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建立紧密和谐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国际食品最新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为湖南食品走向世界而努力。
九、加强食品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推进公众营养改善
1、加强人才的培养。依靠各科研教学单位,继续加强食品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建设,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食品工业发展相关人才的培养。采用定向培训、定向招生等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与素质;大力培育食品行业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营养师和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员工。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科研教学单位对食品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的深造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大力支持。
2、政府与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增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实力,包括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人员、产品设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满足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需要,并为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加强食品营养指导工作,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鼓励大专院校开设食品营养专业课程,加强营养师培训工作;全面推行食品企业营养师制度,提高营养师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监测职能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推动食品工业技术创新与居民饮食营养结构的改善紧密结合,引导居民饮食营养的平衡,提高公民健康素质。加强食品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鼓励科研单位、医院、学校、媒体面向食品企业和公众开展公益性营养科学宣传教育和相关活动。
十、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提高协会行业服务水平
1、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各专业协会和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食品行业服务平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行业协会工作的指导,发挥食品工业领域各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组织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项目评估、技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法规及标准制定、市场监管、企业维权、行业自律、诚信经营、信息服务、参办展销会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各专业协会要规范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行为,提倡守法、诚信经营。要提高协会的行业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防范和化解行业不正当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各行业协会要自主创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3、食品行业管理要与世界接轨,及时掌握国际食品行业最新信息与动态,建立进出口食品的受侵害预警系统,当企业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受到侵害时,依照WTO规则,及时向有关国家政府提出保护措施,抓住有效证据与有效时期,提高抗辩能力,争取有利结果,保护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附件:一、湖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优势产业集群区域规划表;
二、湖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表;
三、湖南省“十一五”食品工业重点技改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