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工信建议函〔2023〕301号
刘丹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信部人〔2022〕138号)印发后,省工信厅党组开展了专题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并对文件涉及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作为我厅年度重点任务推进。您提出的建议对我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部分建议我们已在工作中落实,部分建议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充分吸纳,我厅将会同省直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和完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一、关于建设重点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省工信厅会同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省直部门,围绕重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及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支持高校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我省高校已牵头建设“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战略金属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一批与省内重点产业密切相关的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了一批从协同创新中心中脱颖而出的骨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二是持续优化重点产业工程师培养模式。依托我省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工作,联合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人才,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探索“湖湘工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制造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采取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方式,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数字化智能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育熟悉系统集成、生产工艺、制造流程等环节的现场工程师、卓越工艺师、工程医生等。三是着力推动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今年,省工信厅印发了《推进规模工业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全覆盖五年工作计划》(湘工信科技〔2023〕140号),提出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通过推进规模工业企业创新研发全覆盖,健全重点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夯实我省制造业人才基础,为卓越工程师队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代表的建议,持续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凝聚工作合力,积极协调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等多部门联动,围绕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鼓励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为卓越工程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探索多方合作共建模式,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和工程师等主观能动性,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建设一批面向工程师的协同创新中心,为各重点产业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成长和发挥价值创造有利条件。
二、关于制定卓越工程师专项政策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湖南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已将“卓越工程师铸培工程”列为八大人才工程之一,并明确以下措施:一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支持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支持省内加快完善工程教育学科专业,重点布局一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化工、能源环境等我省急需新工科相关专业。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争取增设一批工程硕士点、博士点,并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试点,遴选重点高校、平台、园区、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试行硕士生、博士生在校学习1—2年,在平台、园区或企业跟岗实践1—2年的培养模式。二是完善政企校联合培养机制。开展“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支持”联合攻关行动,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十四五”期间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工科优势院校建设4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选调培养计划,每年从高校遴选200名相关专业毕业生到省属企业一线进行重点培养,从省内制造业企业遴选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提升。三是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围绕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在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50家左右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培养善于解决产业集群实际问题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依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卓越工程师知识更新培训。成立湖南省工程师协会,开展卓越工程师推选宣传活动,为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代表的建议,一是持续推动《湖南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落实落地,围绕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重点产业领域,细化卓越工程师人才认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卓越工程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推动人才政策应享尽享。二是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工程师培育,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过程中,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及产线“高级蓝领”的政策倾斜力度,持续拓宽高技能人才上升通道。
三、关于建立卓越工程师认证体系
省人社厅和省工信厅围绕探索打造卓越工程师体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设立数字技术工程师项目。依托“国家知识更新工程”“湘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人社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和省人社厅组织实施的省级高级研修班中,单列专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项目”,2022年资助中南大学举办“大数据类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湖南大学“数字化管理类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项目”等6个数字技术工程师研修项目。同时,加强数字技术工程师平台建设。经积极推荐申报,湖南大学被评为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工程师国家级培训机构,湖南师范大学被评为大数据数字技术工程师和区块链数字技术工程师国家级培训机构。二是开展数字产业高级职称专场评审。2021年“湘产专场”高级职称评审首次开设数字产业专场,由省工信厅、省工商联、省人工智能学会、省自兴人工智能研究院、省数字产业促进会等联合承办,主动为数字产业企业提供人才评价服务,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等专业,共30人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实现我省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行业高级职称“零”的突破。2022年继续开设“5G+应用产业”专场评审,细分5G+工业互联、+智能制造、+超高清视频等专业。三是持续优化人才评价认证机制。省工信厅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全面抓好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评审,相继开设了“长株潭衡制造业人才专场”“数字经济专场”等专场评审,2023年首次开设“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专场”评审,面向重点产业领域,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健全工程领域人才评价认证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代表的建议,一是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工程技术工程师培育,优化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机制,推动现有人才政策落地落实。二是支持卓越工程师相关平台建设,鼓励建立重点产业工程师协会,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联合攻关等方式,着力培育壮大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队伍,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体系品牌。
四、关于提升工程师队伍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通过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工程师队伍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一是实施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省科技厅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引进了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提供最高1亿元综合支持。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大力培养重点优势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着力推动院士团队和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支持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53家、企业科技创新团队131个,有力促进优势人才资源融入经济、产业主战场。二是促进工程师国际间交流合作。省科技厅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等联合主办“中英绿色智能建造国际论坛”,共同探讨绿色智能建造新技术新进展,促进中英科技人才交流和合作。在中国驻芬兰大使馆等单位支持下,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与芬兰PES建筑设计事务所签署合作协议,在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支持华自科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国际培训班,给赞比亚、乌干达、几内亚等国20多个工程项目提供了优质产品及服务,与发展中国家共享水电相关经验、技术和成果,共同推动全球水电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重大会展平台作用。省工信厅协调推进2022世界计算大会,通过打造世界计算产业的高端盛会,搭建起专业化交流、高端化对接、共赢共享的合作平台,邀请来自全球的中外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及各界人士共聚一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3000余人“湘聚云端”,共同探索计算产业新征程,为全球计算领域各界领军人物、学者和工程师等深入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代表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完善科技人才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着重从项目支持、平台建设、奖励提名、创业服务、产学研对接、表彰宣传等方面加大支持服务力度,深化科研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发现机制,大力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二是促进工程师国际间交流。加快推进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争取科技部战略性和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支持,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我省重点优势领域,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科技园区合作。积极向科技部推荐科技援外项目,依托科技部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引进沿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来湘工作。三是发挥重大平台作用。继续办好2023世界计算大会、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等大型会展平台,搭建专业化交流、高端化对接、共赢共享的国际化合作平台,促进工程师国际间交流合作,涵盖培养培育、技能提升和文化交流等。
五、关于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
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扎实推进校企合作,推动构建科学工程师培养体系。一是推进全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2年推动建设全省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评选认定长沙理工大学工程机械现代产业学院等14家省级先进制造业现代产业学院,推荐湖南大学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领军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推动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省教育厅大力推进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推动构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为驱动的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立项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4个,通过软件学院建设,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软件产业生态构建,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围绕加快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省工信厅2022年对省内新兴优势产业链龙头企业、省内职业院校和高校实施的24个产教融合项目予以奖励,鼓励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强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支持厅属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为航空航天、化工、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省教育厅推动全省472所职业院校推行任务式多样化订单培养模式,学生规模10万余人,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常态化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高职院校占比达97.18%,累计建设证书考核站点402个,着力培养持证上岗的“准产业工人”。三是积极推进“引企入教”。省工信厅持续推进厅属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动湖南省陶瓷技师学院与湖南工业大学、醴陵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全省第一所陶瓷大学,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合作办学,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深化。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突出人才培养与产业的需求融合,面向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有效对接。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代表的建议,一是会同有关厅局继续支持示范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持续推动校企共建培养模式,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育新时代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二是持续加强产业联盟等平台建设,发挥相关行业组织作用,做好服务工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代表对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