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696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430S00/2021-06881117
  • 题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2021-06-07 16:54
  • 主题分类:
  • 主题词:
  • 名称: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696号建议的答复

湘工信建议函〔2021〕200号

刘素月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打造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从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抢抓机遇加快零部件产业发展等三方面的需要分析了支持打造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的必要性,提出了浓厚发展氛围、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机制、培养引进一批创新人才等5方面的建议。您的建议对我省加大对机械基础零部件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提升我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感谢您对于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三高四新战略,组织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我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省工信厅每年认定20家左右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长沙博大、同心模具、特力液压、飞沃新能源、赫山链条等一批机械基础零部件优秀企业获得省级认定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湖南天雁机械、机油泵、南岳电控、株洲齿轮等企业技术中心由省级升级为国家级。推荐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湖南机油泵等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业领域优秀企业成功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7年印发了《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2019年印发了《湖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等指导性文件,2020年底批复同意湖南申亿机械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湖南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为我省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布局了产业基础公共创新平台。省科技厅对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体系布局,已构建形成了包括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产业创新链、卡脖子技术项目在内的的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体系,围绕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支持了一批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博士后创新人才等相互衔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大我省现有优势学科、技术和产业带头人和下一代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加速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研前沿的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对引进的海内外顶尖团队,提供最高1亿元的综合支持。省教育厅大力支持湖南工业职院、湖南机电职院、湖南财经工业职院、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三一工业职院等12所重点举办了工程机械专业的高职院校发展,设置专业点377个、目前在校学生达13万人,为工程机械世界级产业集群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据统计,202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拥有主机和零部件企业416家;23类核心零部件在省内的配套率超过32%,其中6类零部件的省内配套率超过50%5类核心零部件均可在省内采购,我省广大零部件企业为我省工程机械世界一流产业集群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计划

    为加快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建设和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省工信厅、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将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发挥政府重要作用,加强对接沟通,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浓厚发展氛围

    一是加强国家和我省现有创新体系支持政策的宣贯,引导创新主体立足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并对接国家和我省相关产业政策做好中长期规划制定与具体工作落实;二是利用多种途径方式,加强基础零部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创新主体取得的重大成果、各种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产业链对接、产学研对接等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

    2、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机制

    省工信厅目前已经确定湖南省制造强省建设十四五规划体系,其中包括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通航制造业及相关先进材料等多个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制造业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发展、军民融合等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其中,十四五期间,湖南将建设起与工程机械世界级产业集群相匹配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形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具体目标:一是主配协同水平显著提升,本地配套率由32%左右提升至50%左右;二是配套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产值过50亿元以上配套企业4家左右等;三是智能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建设10个智能制造标杆工厂3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四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核(长沙)、三极(常德、湘潭和娄底),多点(郴州、衡阳等)支撑的发展格局;五是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聚焦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建立、改造、提升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公共产业服务设施,重点建设15个公共产业服务平台。明确了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发展的五个重点领域:一是动力、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重点发展大马力发动机、底盘、马达、变速器、换热系统、主轴承、传动轴、变速箱、减速箱等关键配套零部件。二是液压密封、电器装置、电气系统以及控制系统。重点发展油泵、油缸、液压阀、主驱动橡胶密封装置等液压密封装置核心零部件,发展储能电池、电机、电控、盾构机用变频电机、变频系统、箱式变压器等特色配套电气系统等产品。三是专用属具和工作装置。提升盾体、刀盘、注浆泵、回转接头、凿岩机、空压机等凿岩台车和盾构机关键配套产品优势。四是材料及制造工艺。重点研究1100MPa以上级别的工程机械用超高强钢及主轴承用高纯净度、高均匀度、高强度轴承钢。五是再制造及后市场服务。培育工程机械生产、销售、租赁、维护、管理、再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其中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将随之成长壮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省工信厅拟适时组织工程机械协会、创新中心联合对全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骨干配套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原材料生产企业、相关园区、相关院校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含研讨会)。调研我省装备龙头企业基础零部件采购现状、骨干配套企业供应现状、原材料企业现状和省外基础零部件集中区域情况、相关院校专业设置与校企对接情况、长株潭基础零部件专业园现状。通过调研,形成发展本省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的共识,明确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凝练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平台建设项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出我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建议,进一步形成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提升基础零部件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工程机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生态健全和现代化发展需求。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省工信厅将加强对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建设指导;支持创新中心瞄准战略性、引领性共性技术和主机装备发展重大需求,进一步明确定位功能和中长期重点工作,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和对外合作协同创新,加强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与制造工艺、核心(通用及专用)产品(轴承、齿轮、密封件、紧固件、模具、液压件等)的研发攻关、标准制定和产业化,提供试验检测认证、智库咨询等公共服务,形成创新中心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待该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营情况达到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规定的认定条件时,我厅即予以认定并予以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主机企业或基础零部件龙头企业牵头、产学研用相结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申亿五金公司和机械研究总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全面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并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项目支持;鼓励创新中心或其建设主体创造条件积极申报省工信厅有关专项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等资质。省科技厅将择优凝练和遴选支持工程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研究有关项目。

    4、支持和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在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获得省级认定后,省工信厅将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加强湖南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湘组201930号)对创新中心的科研团队予以奖励;鼓励创新中心加快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积极支持研发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省科技厅支持机械零部件领域有关单位,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鼓励申报各类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省教育厅将落实《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为机械零部件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湖湘工匠。一是大力实施楚怡行动计划,支持省内职业院校紧密对接机械零部件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机械零部件类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机械零部件产业学院,协同培养人才;三是对机械零部件领域引进和培养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高层次研发人员,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的通知》(湘办发201742号),为其子女就学提供便利条件。

    再次感谢您对省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5月31日

    联系单位:省工信厅科技处

    联系电话:0731-88955375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值班电话 0731-88955310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 0731-88955363

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696号建议的答复

199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