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动态(一)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11年05月24日 15: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世界汽车工业总体概况
进入2002年后,世界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围绕未来汽车的竞争和发展,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世界汽车工业正形成跨国公司垄断格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世界上最终将只存在5~6家大型汽车集团,在戴姆勒-克莱斯勒联合体成立之后,国际兼并浪潮此起彼伏,全球汽车巨擘竞相采取行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汽车行业的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当前世界前六家整车企业在全球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为60%,前16家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所占有的销售额为40%。强强联合,强者愈强。显然,一个全球性的汽车市场大体系正处在这些跨国公司的直接控制之下,并按照它们的意愿向前推进。
(二)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近年来汽车厂商过度投资的结果,汽车生产能力过剩。据跟踪风险资本行业发展的普赖斯-沃特豪斯-库珀斯公司统计,目前,全球汽车工业的设备利用率平均只有69%,大大低于1990年的80%,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1993年,按汽车产量排名,前10位依次是:日、美、德、法、加、韩、西班牙、俄、英和巴西;1997年变为:美、日、德、法、韩、加、西、巴、英和意;1998年,西班牙又取代了韩国第5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中国也由1997年的第11位上升为第10位。位次不断发生变化,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
(三)北美、西欧与日本三大传统市场相互渗透,需求层次升级
北美、西欧与日本是世界上汽车产销量和汽车保有量最大的三个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完善。近年来,这三大地区的汽车工业不断走向联合,因而三大传统市场必将进一步相互渗透。例如,欧美汽车厂商正在致力于资本运作,并重新规划其在日本的营销战略与营销体系,为更充分地打入原本较封闭的日本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好准备。
尽管目前这三大市场基本饱和,但随着未来网络化、智能化、环保化等新型汽车的推出,欧、美、日仍能爆发出巨大的购买需求。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旧车报废更新,而是淘汰传统意义的汽车而普及全新概念的汽车。从这种意义上讲,欧、美、日三大传统汽车市场在近几十年内,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市场。
(四)世界汽车大国纷纷看好中国
“9.11事件”之后,美国汽车工业产量减少,有的汽车厂甚至暂时关闭。此外,欧洲和日本经济也原地踏步,汽车工业遭受严重打击,这使得欧、美、日汽车工业不得不从新兴的汽车市场寻求出路,从而也加强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攻势。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下滑,今后将有更多的外国公司要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设厂,以降低生产成本。许多外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搬到中国来,这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入世”将加速这一进程。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汽车,主要是家用轿车市场正处于普及前期,巨大的潜在需求即将转化为现实需求,国际各大汽车公司惟恐落后,纷纷涉足中国市场。迄今,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都与中国汽车厂家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商向我们展现着复合型(制造与服务的产业链)、组合型(跨地区、不同品牌、全系列产品)、协同型(本土与海外、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战略和发展模式,令世人眼花缭乱。
二、世界汽车产品发展情况
2002年,世界汽车新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安全、环保与智能化。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风格,把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和智能化放在首位,体现了轿车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一)安全性
汽车如果只有新的外观设计,强有力的动力,豪华舒适的内部环境,而没有最佳的安全性能,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位置。因为人类社会进步到今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特别关注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各大汽车公司在安全保障方面下大力气,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02年款的VOLVO S80型轿车首推新型安全座椅(WHIPS)和IC充气帘系统。在事故发生时,新型安全座椅会自动向后倾斜15°,从而缓冲冲击力,减轻对人的伤害程度。IC充气帘系统则是一道充气保护屏障,事故发生时,在司机或乘客的头部与车身之间形成一道屏障,恰到好处地保护乘车人安全。
双级增强型控制系统(SRS)的安全气囊,这种气囊与带限力器的三点式安全带同步启动,共同发挥安全作用。这套系统根据传感器纪录的撞击力程度而调整气囊的充气量,并可与座位安全带协调工作。一旦发生严重撞车事故,气囊会立即充满,同时座位安全带的限力器使安全带自动张紧。接着安全带稍微“松开”一些,在安全气囊充分发挥作用之前温和地保护乘员。
从撞击对驾乘人员的安全保护到对财产的保护,沃尔沃轿车的安全计划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主动--驾驶安全保护措施;被动--撞击安全保护措施;防盗--人员财产保护。
(二)环保性
在以保护环境为第一发展条件的今天,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非常关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作为替代能源的燃料电池技术可带来诸多益处:全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局部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相对于传统的内燃发动机而言,效率更高,可以采用来源及其宽广的一次能源作为燃料,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丰田公司新开发的THS一C混合动力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利用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驱动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动轮驱动系统E-Four回收4个车轮上多余的能量,使自重超过1.5t的4WD车ESTIMA燃油时排放达到欧IV标准。
宝马集团的BMW745h是清洁能源轿车的典范。这款使用清洁能源的新7系列轿车,以液氢为燃料,为汽车提供强劲动力,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为减少温室效应气体量做出了贡献。标致-雪铁龙(PSA)集团认为,燃料电池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技术,只有将其目前的成本、尺寸及重量降低到1/5后,才有可能考虑在汽车工业领域的使用。据标致-雪铁龙(PSA)集团预计,燃料电池2010年之后才有望逐步进入市场。
(三)智能化 智能化创造了人与汽车的新关系,让汽车成为人们代步与享受的双重工具。
日产汽车公司认为智能交通工具的理想形式是“通过信息,创造人与外界沟通的新界面”,使得驾乘人员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外界信息,并提供前所未有的驾驶快感和便利。
日产公司推出演绎人与汽车愉快关系的概念车ideo。ideo是将密闭的车内空间与外界环境相联接的载体。驾驶ideo就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冲浪一样,遨游在城市的信息海洋中。坐在“超级环绕屏幕前”,数字化的街道随时映入眼帘。通常隐藏在建筑物中不断变化的信息以真实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形式尽显眼前。随着距离的拉近,信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乘客可根据个人爱好及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设定选择的内容。例如:假设系统设置为“娱乐智能”,当ideo接近电影院时,就能以文字和图形形式在屏幕上显示上映影片、座位情况、放映时间和停车场车位等信息,供驾车者选择。
丰田汽车公司推出DVD语音电子导航系统。应用这套系统,一经设定了目的地和选择模式(时间最省、路程最短等),导航系统就可以在5秒内选择出最佳行驶路线。当然,该系统并不只是引导车辆到达目的地,还包括检索附近加油站等设施,显示交叉路口高速公路出口的扩大图等许多功能。通过最先进的触摸式仪表盘,只需用手指触摸显示屏,就可以进行各种功能的操作,让汽车驾驶变得更便捷、更轻松。
通用公司推出代表未来汽车科技与人性化完美结合的全新概念车别克LaCrosse,当用语音发出指令,LaCrosse的后门就自动滑下并收缩到车底,同时后挡风玻璃及车顶的后半部分也会向前移动,从而形成一个露天空向,此时汽车变成带开放货舱的敞篷轿车。显然,LaCrosse对人类的语言已不陌生。在不久的将来,语音控制驾驶系统将有可能出现在新款轿车上。
三、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情况
全球汽车工业经历了一场波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后,汽车工业的技术研发活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革命性转变,向研发网络全球化方向发展。一些高科技公司与汽车界日益紧密的联合,各种高科技也被国内外汽车公司大胆地运用到产品研发过程中。同步工程、各种计算机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研发手段已逐渐在汽车界广泛应用;同时,零部件企业在汽车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汽车技术范畴非常广泛,而且很复杂。引人注目的发展主要在:车用高新技术、汽车安全技术、驱动和排放技术、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信息化技术应用、车用新材料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
下面列举汽车技术的若干重要新成果。
(1) 汽车用高新技术
1、美国新型汽车布线系统问世
2、纳米技术应用开发更加深入
3、新型电子技术控制空气悬架
4、用挠性印刷电路板代替电线束
(2) 汽车安全技术
1、捷豹跑车配置新型智能安全气囊
2、丰田推出碰撞前安全系统
3、综合安全系统用于德尔福轿车
4、日产开发出可根据刹车程度收紧的安全带
5、布里奇斯通开发成功轮胎安全装置
6、瑞典发明刹车和油门二合一踏板
(3) 驱动和排放技术
1、迈弗罗维新型发动机-e3
2、柴油机出现新型过滤系统
3、美国开发新型发动机排放系统
4、丹麦研制出新型柴油机触媒转化器
5、日本电装开发出柴油轿车辅助发热器
(4) 新能源和节能技术
1、燃料电池正进入试用阶段
2、德尔福公司开发出含酸玻璃纤维蓄电池
3、福特应用高技术提高燃料效率
4、福特推出节能型汽车前大灯
(5)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汽车设计翻开新的一页。无论是美国、欧洲或者日本,车商们无不将小轿车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列为21世纪发动新的市场攻势的有力手段。
1、车载信息网络服务(G-BOOK)
2、2007年“篮牙”芯片将在汽车上使用
3、带轮子的信用卡
4、移动的多媒体
(6) 车用新材料
1、通用研制成耐撞击车箱板材料
2、美国推出低成本新式钢铁
3、美国开发新型车用板材
4、汽车用轻质材料
(7) 生产管理技术
近几年全球汽车行业兼并盛行不衰,其中有增产重组、市场竞争等原因,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流动。
1、通用向丰田学习精益生产
2、德国科隆尼尔厂学习福特管理
3、本田GW战略在美国生根
5、日产柔性生产在美结硕果
五、世界各汽车集团间的技术竞争
21世纪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汽车技术的竞争。就目前的情况分析主要表现在人才竞争、新产品竞争、先进管理技术的竞争、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竞争和研发投入的竞争。
(一)新产品开发成为企业成败的重中之重
1) 高度重视产品开发技术
汽车企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较而言,目前发达国家各大汽车公司更重视产品开发技术的研究发展。尽管他们乐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但他们绝不会把产品开发技术传给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在合资企业中建立的所谓技术中心,实质上只不过是一些生产服务部门,根本谈不上产品开发。这一点有些专家概括为“资金扩散,但技术不扩散”。例如,福特公司的新体制“Ford 2000”已把欧洲和南美两大汽车事务部合并成福特汽车事务部(FAO),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使产品开发系统更加集中化,由此可见福特公司对于“产品开发技术”的重视程度。
目前,计算机技术、技术的目标成本控制技术、汽车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先进结构的应用技术等是发达国家最重视的几项产品开发技术。
2) 全局产品开发观念
在发达国家汽车企业中,产品开发决不仅仅是局部设计人员的事,而是企业全局的共同工作。从纵向讲,上到企业总经理,下到一般技术工人;从横向讲,产品设计、制造工程、生产准备、物资采购、成本核算、市场调研、销售人员及零部件商均可直接或通过计算机联网间接参与产品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同时获得信息共享的权利。
(二)高新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汽车产品开发中一个必要的手段。目前,该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组织规模生产、加强市场竞争与提高夺标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计算机(辅助)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辅助)技术将在产品开发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10年来以计算机为基础而产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运用更是方兴未艾。
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领域主要有2汽车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系统、汽车模拟驾驶、汽车虚拟维修技术、汽车实验研究仿真〈包括汽车碰撞、高速稳定性实验、虚拟风洞等〉。
(三)研发网络全球化,研发(R&D)能力不断增强
在世界各大产业中,汽车工业是最早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而且是如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为了促进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从而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并有利于到国外开拓新的市场,跨国汽车公司纷纷选择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就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兼并重组,也促进了国际技术的联盟,他们在核心技术领域建立研发合作关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促进了技术开发的全球化。
为使开发的产品更符合当地市场的需要,更便于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并与“市场用户在哪里,就把工厂建在哪里”的战略相配套,越来越多的公司将技术开发机构扩散到世界各地。零部件厂家为了适应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趋势,也将研发活动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a. 大科学化
现代汽车是多学科、多专业共同进步的结晶。因此,在发达国家汽车行业R&D中,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协作日益频繁和增强,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许多汽车企业R&D机构是按学科专业分类,而不是按产品分类。从设置部门看,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生物学、数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美学、未来学等)。课题研究也按学科和专业进行,以求系统地全面地解决问题。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研究部为例,该部门拥有近千名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硕士学位占24%;学士学位只占10%。各学科所占人员比例:化学与化工25%;物理学8%;机械工程22%;电气工程12%;数学与计算机10%;材料学8%;航空与土建9%;生物学3%;社会科学3%。因此,无论从机构设置、人员结构,还是从课题选择范围看,国外汽车企业集团R&D的规模越来越大,并综合设计、研究和开发为一体,体现了“大科学”研究的趋向。
b. 高投入化
为推进R&D,各国汽车企业都在增加资金的投入。从近10年来看,世界主要汽车公司R&D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平均约为5%。通过R&D资金投入的增加,R&D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c. 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技术及市场日益显示出广泛的国际性,各国汽车技术的融合化趋势也逐步加强。为此,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集团纷纷在海外设立R&D机构,以促进其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从而降低企业R&D的成本和投资风险,同时向海外开拓新市场。此外,企业跨国合作和联合进行R&D也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热点”。据汽车界专家研究,两大企业联合,可发挥优势互补、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可节约R&D费用20%。如通用和丰田公司“强强联合”开发轿车产品,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d. 超前化
世界许多汽车企业都在制定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进行的R&D工作往往表面出超前化趋向。例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的试验工作就是为2010年后投产的新车型做准备。通用技术开发中心(RDC)的工作目标是:工作就是为了未来。RDC的主要工作是预测未来需求,探索和评价各种新观点,开发和试验2010年后的远景产品等,使“未来”尽快变为“现实”。为适应未来汽车的技术需求,各国汽车企业集团还制定出未来R&D能力的远景规划,并在“人、财、物”上做大量准备,显示出R&D超前化的特点。
e. 市场化
各国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越来越注重用户意见。传统的市场调查由于经过几个过滤层(用户表达--销售部门转达--R&D部门将信息转化为实物)往往可能歪曲了用户真正的需求。而当前汽车企业流行的做法是让R&D人员直接去观察用户,现场研究用户的感受,以弄清用户的真正想法。各国汽车企业R&D的市场化导向还表面在体制上的变革。为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许多汽车企业的R&D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即“同步工程”。
f. 现代化
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学方法已成为汽车R&D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汽车产品开发的手段,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究开发周期,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R&D还表现在其它先进设施上。如通用公司技术中心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机构,其主要先进设施有全尺寸风洞试验室、大型试车场、计算机控制发动机试验室、电磁兼容性试验室、模拟气候条件的汽车操纵性试验室、噪声振动及平顺性试验区、人体工程和操作研究室、撞车试验场及计算中心等。
(四)现代化管理出效益
1)项目管理和目标控制
“项目管理”和“目标控制”是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开发系统中最重要的两大特点。对于每一个车型项目,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平台(Platform),由项目总师(主任)全权管理。项目总师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在车型开发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精确的时间和具体的目标要求,并进行严格控制。
在发达国家汽车产品开发系统中,技术中心内的各部、室负责人只进行人才和设备的资源管理,他们随时听从项目总师的调遣,等待项目平台利用自己部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实施同步工程开发模式
汽车产品开发是技术、资金密集型工程,如果集中大量资金、投入大量人力,开发生产的汽车产品周期过长,新产品就会丧失时间效应,投产时也就成为淘汰产品。要寻求一种新的科学方法来指导产品开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步工程的模式就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组织模式。
(五)人才培养、使用和竞争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汽车企业,当然毫不例外。自1992年以来,通用、大众两大汽车“巨人”在三大洲打了11场官司,双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以大众支付通用1亿美元的赔偿金才使这场风波平息。其实,大动干戈的真正原因是缘于一名世界顶尖级管理人才的“跳槽”问题,从而引起“两虎”相争。为了一个人,其打官司时间之长、赔偿金之高在其他行业绝无仅有,可见当今世界汽车业人才争夺的激烈。
美国依制度选人,制度高于一切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对分配社会上的劳动力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汽车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企业所需任何人员均可通过规范的招聘程序,聘用到优秀人员。不需要的人,则几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重新安排。雇主和雇员之间是直截了当的市场买卖关系,职工流动性很大,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专业化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调节的管理制度,使美国汽车企业在招聘和提拔人才时,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企业中高层领导或产品研发、工艺等项目主管(总师)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挖取别的企业的卓有成效者。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地得到提拔,不必论资排辈。
日本注重员工培训,采用员工适应制度
日本汽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美国差异很大,它不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也比较低,企业内注重劳资之间的合作关系。重视素质、内部提拔、终身就业、年序弹性工资、合作性劳资关系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汽车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而胜任各种岗位的工作。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非常注重与各类学校的合作。因为企业在招聘时重个人素质而轻特殊技能,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企业就需很大投入。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
(文章来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