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六十年工业发展铸辉煌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9年09月08日 09:38
【字体: 大 中 小】
湘潭:六十年工业发展铸辉煌
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08-03
一、解放初期的工业状况
湘潭是从农业向工业跨步较早的地区。解放初期,湘潭的工业基础是很薄弱的,1949年仅有锰矿、电机厂等4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矿企业和7000余户私人手工业和作坊,全市年产布70万米、原煤1.5万吨、电机0.3万千瓦、发电100万千瓦时,年产值1900万元左右(注:1990年以前各经济指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后按当年价格计算),增加值500余万元,约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7%,工农增加值比为9.1:90.9,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到10元。建国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全市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和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翻了一番,工业总产值4120万元,增加值1400万元,约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工农增加值比为15.9:84.1, 人均工业增加值10元左右,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43家。
二、解放以来政府推动力与工业的发展演变
“一五”时期,国家在湘潭投资9030万元扩建和新建了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湘潭电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缆厂、省机瓦厂、湘潭柴油机厂、市压缩机厂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湘潭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工业为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布局的雏形。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87亿元,比1952年增长近6倍。
“二五”时期,在“左”的错误干扰下,湘潭工业出现了大起大落,但是,国家继续支持湘潭工业扩大建设规模,共投资5.66亿元,新建了湘潭钢铁公司、江麓机械厂、湘乡铝厂、省轻机厂、水府庙水电站以及一批小型的化工、建材类工业企业,湘潭工业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大,196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近6亿元,是1957年的3倍。从而,将湘潭工业筑成为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为主体的重工业结构。
“三五”、“四五”时期,“文革十年动乱”导致湘潭工业的发展出现波折,国家对湘潭工业的投资大幅减少,然而,全市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不断投入工业建设,10年间市、县两级国有工业(全民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7亿元,新增市属工业企业82家,县属工业企16家;城镇街道和乡村增加城街企业117家,乡镇企业257家。197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0.84亿元,增加值3.49亿元,比1965年增长87.5%,其中地方工业产值4.8亿元,比1965年增长7.1倍,地方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65年的13.7%提高到44.7%。198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7.6亿元,增加值6.1亿元。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全国人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湘潭工业很快结束了“文革”动乱时的徘徊局面,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1979年至1988年,国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17.94亿元,比前28年的投资额合计还多5.3亿元。其中,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时期,政府重点抓好了湘潭几个主体工业的配套发展,加强工业技改,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同时,深入对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的体制改革,湘潭工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6.43亿元,增加值5.09亿元,人均工业增加值230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952家。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5.91亿元,增加值15.24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2倍,工业增加值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43.9%,工农增加值比为64.1:35.9, 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445家。
“七五”、“八五”时期,湘潭工业进一步深化国企、集企改革,增加更新改造和工业扩能投入,同时,大力发展私营工业和个体工业。“七五”期间,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9亿元,新增生产能力近10亿元。“八五”期间,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2.65亿元,新投产项目107个。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16.2亿元,增加值38.9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33.8%,工农增加值比为58.5:41.5;人均工业增加值1421元; 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703家,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1.7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5.8%,固定资产净值64.5亿元,实现税金6.15亿。改革是需成本的,也需付出必要的代价。1994年至1995年,湘潭工业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阵痛,在人民银行所监测的38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发生亏损的17家,亏损额达1.6亿;78家预算内工业企业中,发生亏损的23家,亏损额达0.4亿;公有制企业停产、半停产的达110多家,涉及职工2万余人。 1995年底,湘潭市委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改革局势,适时制定了“强工富市”的湘潭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全市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工业为重点,工业以管理与创新为关键的思路。
“九五”、“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强工富市”实施方案,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工业,财政力撑工业,各部门投入主要精力帮企业,进一步深化公企改革,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和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1996年,全市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深化改革,明确国有小型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确立国有小型企业改革形式,主要有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经营、合资合作经营、分立剥离经营、“退二进三”、实施破产等。1997年,湘潭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抓住契机,通过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减员增效、增资减债等措施,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同时,对市内涉及破产、兼并和减员的19家计划内企业上报并被批准核销银行呆坏帐1.9亿元。2001年,市政府制定《湘潭市国有工业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试行)》,鼓励国有工业企业进行破产关闭、整体出让、联合兼并、分立经营、股份改制、租赁经营等多方面的改革,全市按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化解债务为前提,以盘活资产为途径,以安置职工为重点,以创新制度为目标”的宗旨,对129家国有工业企业中的72家开始进行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多种形式改革,25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权结构逐步向多元持股过渡。2002年,全市84家市属国有企业已有70家全面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企业退出纯国有、职工退出全民身份。在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坚持“招商改革、招商改造”的发展思路,引进外资、民资20余亿元,盘活存量资产与闲置资产30余亿元,以民有资本激活国有资本,以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产权主体实现多元化。外资、民资的注入,促进企业设备新度与产品档次得以提高,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发展,2005年,全市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小型企业则按照“两个退出”的要求,通过盘活资产,安置职工,全面放开搞活;中央、省属企业主辅业分离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全面展开。这10年,湘潭工业从低位跃起,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扭亏,实现了工业的做大、做强、做活的目标,建立和巩固了工业为湘潭主导产业地位。1998年国家统计局调整工业统计调查全面报表的范围,由以前的“乡及乡以上工业”改为“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26.8亿元,增加值134.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36.5%,工农增加值比为70.3:29.7;人均工业增加值4613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08家,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18.1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 。
三、新世纪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湘潭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总要求,率先作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全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级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思路,强力推动创新,致力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洼地作用、聚集作用,引导、鼓励大中型企业裂变发展,进一步调整湘潭工业结构。重点发展以湘机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湘钢为龙头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以深圳(湘潭)工业园及韩国爱铭数码、台湾华商电子等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吉利、江南众泰为龙头的小轿车及零部件产业等四大战略性产业。此期,引进了中国建材、中国五矿、中冶集团等中央企业,湘钢公司的年产5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湘电公司的MW级风能发电设备项目、吉利公司的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线、湘钢公司与华新水泥公司的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台湾爱铭电子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相继投产,湘潭发电公司的两组60万千瓦机组节能项目、韶峰水泥公司两条干发水泥生产线大型节能项目以及大批的变频节电项目建成投产。湘潭工业,正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前进。
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政策的推动下,湘潭工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到2008年,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812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305家,个体工业10253户,全部工业从业人员26.7万人;规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297.1亿元。2008年,工业生产规模迅速增大,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002.5亿元。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1%,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5%,比1949年、1995年分别提高38.5、11.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工农增加值比为77.1:22.9,创历史新高;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工业增加值11276元,比1995年提高了9855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567元。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70%左右。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89.31亿元,增长19.9%;实现利税63.7亿元,同比增长12.6%。2007年、2008年,在全省两个年度的推进新型工业化效果考核中,湘潭均获得了“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光荣称号。目前,湘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效果特点如下:
(一)科技含量较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1995年以前,湘潭在力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不优、高能耗、高污染、低增加值等问题突出,主要以机械、冶金、化工、化纤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企业技术设备较为落后,至2005年这些问题仍然严重。2006年,全市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线,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钢材冶炼及深加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四大战略性产业发展较快,产业比重显著提高,而化学工业、建材业、有色金属冶炼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纤纺织业以及皮革鞣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40.6%,比1995年、2005年分别提高了36和8.6个百分点。
(二)工业园区作用明显,工业布局趋向合理。2008年,8个园区共拥有工业企业370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12家,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2.2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6.3增长33.3%,高出全市增速13.4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6.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全省新投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达标率为100%;每公顷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458.61万元,同比增长15.3%。2009年一季度,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35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7个百分点。
(三)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较足。200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32%,为全省最高;规模工业新产品完成数597个,实现新产品产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66.2%;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254件,比上年增长21%; 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44.8%。至2008年,全市工业系统拥有“中国名牌”2件,“湖南名牌”46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南著名商标” 73件。2006年至2008年,3年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00.42亿元、124.61亿元、157.65亿,相当于工业增加值50%。2008年,在812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有产品出口的42 家,出口交货值达77.7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3%,比上年增长5.9%。
(四)经济效益突出,节能减排显效。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29.20亿元,同比增长39.5%;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利润增长的行业有28个,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7.50亿元,同比增长5.8 %。全年工业企业实缴税金34.62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0%左右。工业对劳动力就业、居民增收的贡献加大。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14.85万人,同比增长7.9%;应付工资总额30.59亿元,同比增长19.6%。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2008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82吨标准煤,比2005年、2007年分别下降 18.95 %、14.13%;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分别为21.63千克、7.87千克、0.31克和0.26克,,比2007年分别削减10.97%、0.17%、8.82%和20.3%。
四、展望未来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着力点
2008年10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明显影响到了湘潭工业――出口减少,国内市场需求出现疲软,资金回笼和融资都较为困难,工业效益明显降低。目前甚至今后较长的时间内,湘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1)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提振发展信心。(2)政府应倡导诚信企业,积极协调,破解企业融资“瓶颈”。(3)政府重点引导有利于湘潭工业产业结构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已具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以及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四大战略性产业,重点打造出相应的产业基地。(4)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工业方面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工业技改,鼓励出口,鼓励节能减排,优化经济环境减轻企负,切实推进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平衡利益、保证财力,从而确保工业增长。(5)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尤其要加强技术管理,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市场竞争力,要防范经营风险,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