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信息化“强筋健骨”——食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案例采撷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9年06月16日 10:06 【字体:
     提到食品行业,人们往往想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俗谚曰:“人是铁饭是钢,三顿不吃心发慌。”
  但是,如果吃下去的是不卫生、不安全的食品,可能会让人更“心慌”。
  作为全国猪肉制品三巨头之一的双汇集团,每天销往全国各地的猪肉制品不计其数,双汇火腿肠几乎会出现在大大小小每一家超市的货架上。而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为看重,他深深地明白一件看似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一家企业乃至一个行业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万隆与刘小兵初次见面的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 2000年万隆到加拿大考察,找到了刘小兵,两人在安大略湖的游艇上畅谈了一天。刘小兵称,万隆当时“让人们吃上放心肉”的理想深深地吸引了他。因为他一直认为,只有从理念上坚持诚信经营,信息化手段才能在质量监管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从那时起,作为双汇集团 CIO、双汇软件 CEO的他,不仅在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双汇做到“让人们吃到放心肉”,还在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双汇增强竞争力。
  从“头”到“尾”都放心
  今年 4月份,双汇集团与日本火腿集团签署了 5000万只肉鸡饲养加工项目合资协议。业内人士分析,双汇此举旨在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对此刘小兵表示,这将使得双汇的鸡肉产品在质量上更有保证。
  “以往的外购鸡肉存在一些我们难以掌控的因素:第一是价格,成本难以控制;第二是存在风险,如果自己养鸡,可以从饲养阶段就开始把关,有效降低质量风险,并提高鸡肉肠的品质。”
  “双汇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刘小兵说,信息化手段伴随了整个质量监管过程。
  从收猪开始,每头猪的全部信息都存入系统之中,比如猪的品质属于几级,有无病残等。收上猪之后,系统会自动将猪分栏圈养,静养 8小时之后才能进行屠宰。
  猪肉制品要保持鲜美的肉味,就需要在屠宰之前不能让猪剧烈运动,否则肌肉里产生大量的乳酸,出来的猪肉不仅肉质较硬,而且味道难吃。但是那么多的猪一批批收进来,怎么才能知道哪些猪静养够 8小时?这需要借助双汇的电脑自动分栏系统,刘小兵笑着说,这就跟酒店管理一样,每头猪的分栏信息都能看的一清二楚。这样就能保证先进先出,将先符合条件的猪进行屠宰。
  在屠宰环节,每头猪还要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检验数据都保存在电脑里面。不仅可以查到每头猪的疾病数据信息,还可以在电脑上实时看到每头猪的膘厚,以及猪的来源。假如一位农民送来 25头猪,在屠宰中突然发现一头有疾病,系统就能立即找出另外 24头,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观察,看会不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此外,系统还能做到同步卫检。一只猪屠宰之后,它的内脏和肉分开,内脏由托盘带着走,肉由吊钩带着走。托盘和吊钩的编号都是对应的,可以在电脑中调出来。在没有经过检验检疫之前,这些都不会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如果查出问题,比如发现猪炭疽,就需要销毁内脏,而且要将所有猪肉进行焚化并深埋。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可能就再也找不出和这头猪对应的内脏。检查出来之后,吊钩和托盘都会走到另外的轨道去,不会再进入下一个环节,从而确保了质量的安全。
  屠宰完之后将会进入肉的分割过程,这时存在的风险多是二次污染。“我们的生产车间就像手术室一样,进去要洗手、戴口罩、穿靴子,还要经过风浴,过洗脚池。”刘小兵向记者介绍说。在车间还会放很多平皿,用来观察空气中的菌落数,这跟手术室的要求标准一样。这保证了双汇生产的肉制品不受二次污染,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整个加工过程完成之后,每件肉制品上都贴有条形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追回。
  要“放心肉”,更要新鲜肉
  消费者要吃到“放心肉”,还要肉质新鲜。对于肉类制品来说,保持新鲜非常重要,但是经过漫长的物流运输和销售环节之后,消费者拿到手上的肉是否依然新鲜就很难说了。
  “要保持肉质新鲜,我们有一系列手段。”刘小兵说,首先要缩短物流周期。“必须要知道前面有多少订单,才能确定要宰多少猪。宰多了,猪肉怎么放也不会新鲜。从信息化系统上,我们就可以实时地看到每家连锁店和分销处还有多少库存。我们能卖多少肉就收多少猪,收多少就宰多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鲜度。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信息化系统还优化了订单配送和汇总的过程,现在订单自动汇总后,大大地缩短了装运的时间。
  此外,还在物流环节中严格监控储存温度。双汇的做法是在每辆冷冻车里装上一个温度记录仪,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防止有些司机为了省油中途关闭制冷系统,导致温度出现较大变化。
  猪肉最佳保鲜温度是 0℃~ 4℃,如果经过 4℃到 20℃再到 4℃的变化,猪肉的品质就会受到影响。刘小兵说:“冷冻车到了之后我们会检查记录器,看运输过程中温度是否符合要求。采用这种监控手段,可以保证我们的冷链生产、冷链仓储、冷链运输和冷链销售,完全是冷链条。”
  信息化带动自动化
  双汇现在正在用信息化来实现工业自动化,用工业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标准化、降低生产劳动力成本。比如建立体库,可以提高容积率和产品存放质量,还可以大幅削减人力。原来都是人工码垛,现在采用机器码垛,使得生产不会受劳动力成本升高的影响。
  “信息化并不等于 ERP, ERP只是信息化的一个子系统而已。”刘小兵向记者强调,“很多 CIO或信息化专家都只关注 ERP,却忽视了生产中的自动化也是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很多企业用了 ERP之后,是人工签单再汇总到电脑里面去,而我们是实时、自动地采集数据。”
  刘小兵向记者透露, 2009年双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车间自动化上。如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之后,数据更加准确、真实和及时。
  出库的时候,员工手持电子枪,腰带蓝牙打印机,客户订单来了之后,一扫条码就可以用蓝牙技术将小票打印出来。同时,门口大屏幕就会显示某客户订的什么货,需要装运到哪里去。这大大提高了发货速度,原来一个人只能发一个订单,现在一个人发十几个订单都没问题。
  刘小兵向记者举了另一个例子,“我们原来是人工收猪, 14个人 3分钟才能处理完 1头猪,农民经常排很长的队。上了信息系统之后,只要 3个人, 1分钟能处理 8头猪,全是自动的。在大屏幕上显示某某的猪,共多少头,属于几级。用电脑根据宰后的白条猪反算成毛猪结算,避免了给猪灌水增重,这样农民就能公平地拿到应得的钱。”
  “信息化让我们跑的更快!”
  “我们的系统很超前,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刘小兵说起自己这套系统来非常自豪。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前几年自己说过系统能保持 10年的优势,现在看来,还能再保持 10年的优势。
  要说双汇的系统超前,是因为早在 2000年 SaaS的概念还没流行的时候,双汇就已经按照这套模式去做了。那时这套系统就可以做到客户端不用装软件,只需要上网注册就可以使用。因为系统用户不光是双汇集团的人,还包括他们的客户、供应商。
  用一个机房、一个数据库、一套程序、一个网络和一班人马,将整个双汇集团的财务、销售、订单数据都存在一台机器里面,高度地保持了数据的集中性,增加了数据的实时性。刘小兵认为,这不仅符合 SaaS的概念,还符合云计算和 SOA的概念。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系统的用户从当初的几千人增加到现在的上万人,但是速度没有变慢。因为系统每天都在升级,“我们的信息系统永远是在更新的,这是竞争的需要。”刘小兵说,“我们必须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标准化,最大动力来源于竞争。别人在后边追,我们要想不被超越就得跑快一些,凭什么才能跑得快?那就是信息化手段!”
  (摘自《 中国信息化》 2009年第 10期)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值班电话 0731-88955310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 0731-88955363

双汇:信息化“强筋健骨”——食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案例采撷

768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