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岸边唱“大风” “制造强市”再奋进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21年12月30日 11:08 【字体:
  

    12月20日,在湖南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上,株洲市以《紧扣高质量担当新使命勇当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主力军》为题,作了典型发言。
    株洲豪言,底气何在?观潮君带大家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1至10月,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1%,制造业投资增长17.5%,工业增值税增长1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9%,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第42位)。
    底蕴深厚
    制造产业高歌猛进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株洲市深厚的产业底蕴。
    众所周知,株洲市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工业发展史。株洲是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这离不开以株冶、331、601、车辆厂、南车、株化等为代表的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株洲制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转向架事业部生产车间,车轮、车轴、构架及组装四大区域的工人们忙而有序。
    “机车的转向架好比汽车的底盘,决定了机车能否负得更重、跑得更快,是事关机车车辆安全的最核心零部件。”中车株机转向架事业部总经理曹海霞介绍说,“长期以来,国内的转向架工艺环节主要以人工分散作业为主,2015年我们以全国第一名的身份,入选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建设国内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
    株洲奋斗在时代的洪流中,因砥柱中流而波澜壮阔。
    在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勉励株洲,要发愤图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找准在全国和全省发展中的坐标,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出成果,在老工业城市振兴上见实效,加快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
    怎样才能立足本土,将株洲优势最大程度地释放?制造业和创新能力是株洲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密码和强大动力。
    观潮君发现,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等株洲决策者,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要将产业和创新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将研究所改制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相结合,将产业链和创新链相结合,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质合金、新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的长板,进一步做长,以此来达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效果。
    实干突破
    奔向制造业新高地

    株洲如何争当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主力军?
    步入“十四五”时期,株洲市铆足了干劲。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通过增强集群实力、放大厂所协同优势、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着力构建“3+3+2”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
    株洲市大力实施“制造强市七大工程”,推动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健全了产业链工作机制,设立了打造“三个高地”指挥部,高位推进全市制造业发展,坚持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每天,全国各地的气象站都会放飞由株洲生产的探空气球。这些气球将穿越零下60℃的低温区,将大量的气象数据反馈回来。
    这种6000克的气球,是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目前研制出的最大体积产品。这种气球,在地面的厚度仅为0.12毫米,飞至接近5万米左右的高空之后,由于气压不断下降,导致气球不断膨胀,厚度会变得只有0.001毫米。
    探空气球创造了中国无动力飞行的最高高度,而株洲产的动车组今年也正式开启了在世界屋脊的常规化运行。6月25日,“高原绿巨人”之称的复兴号列车,突破海拔障碍,在“天路”驰骋。12月26日,由中车时代电气C-Car平台孵化的全新一代产品C-Power 220s,这个产品是国内首款基于自主碳化硅(SiC)大功率电驱产品,系统效率最高可达94%……如今,株洲市“天上飞”“地上跑”“海里游”的优势产业应有尽有。
    今年1至11月,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8家;新获评国家级、省级小巨人分别达29家、27家,其中国家小巨人总数位居全国第26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排名第1位;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全省排名第2位;新培育上市企业3家,上市企业总数排名全省第2位。
    发展春风到
    改革创新活水来

    历史告诫我们,产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对此,观潮君发现,株洲市在发展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忧患。“凡是有利于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工作都要自觉坚定地做,凡是有碍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都要大刀阔斧地改。”株洲市要求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先进城市的做法,并且结合自身实际,在产业培育、企业和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闯新路、出实招。
    例如,为了加快北斗产业人才聚集株洲,株洲市出台政策,给予相关人才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对团队拟实施的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综合资助。人才购房也可获得5至60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此外,为了免除北斗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其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株洲市的中小学校。
    近年来,株洲市扎牢“过紧日子”的篱笆,仅去年就在预算压减10%的基础上,对市直部门预算单位一般性支出和非重点、非刚性项目支出再压减20%。两相对比,如此“招才”,可真叫一个“豪”,舍得下血本。
    此外,株洲市突出产业生态,提升制造业支撑力,注重服务提效,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开办企业“一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个体工商登记“当场即领证”。
    除了砸真金白银,曹慧泉、陈恢清等株洲市主要领导多次与企业家座谈,沟通感情、拉近距离。特别是就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保护市场主体、加强科技创新、吸引用好人才、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问“企”所需,答“企”所问。
    产业发展铿锵步,奋力登高不等闲。未来,在湘江之畔,这片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土地上,“株洲制造”发展的舞台将更加广阔。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值班电话(24小时):0731-88955310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0731-88955363 (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株洲:湘江岸边唱“大风” “制造强市”再奋进

2132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