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1、工业经济多年高位运行,近年发展速度稳中趋缓。
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036.8亿元,增长8.5%;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39.6亿元,增长7.1%(全省平均增速7.8%),增速居全省第八,总量居全省第八。
近十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5%,增速排位在2014年以前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从2006年至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了9倍,增加值增长了8倍。
2015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14.3亿元,总量是2000年的13.5倍,是2006年的5.5倍。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位比2000年全省第十二位前进了四位。(总量一度超过排全省第七的衡阳,2015年总量仅比衡阳低7000万元。)
2、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日益壮大。
2006年、2010年、2015年,全市分别有规模工业企业475家、819家、946家(2011年规模工业企业标准由年营业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截至2016年10月,全市共有工业企业约5000家,其中规模企业1005家,规下企业约4000家。全市工业个体户也得到蓬勃发展,据调研了解,全市现有工业个体户约3万家。
目前,全市共有大型工业企业(年产值4亿元以上、用工1000人以上)15家,分别为赫山区的艾华集团、橡塑集团、汉森制药、威霖鞋业;资阳区的口味王食品、皇爷食品、奥士康科技;高新区的纳爱斯、科力远、伟旭运动器材;南县的克明面业、顺祥水产、森艺家具;沅江的沅江纸业;桃江的桃花江实业。
共有A股上市企业4家,分别为汉森制药(002412,2010年5月深交所上市)、太阳鸟游艇(300123,2010年9月深交所上市)、克明面业(002661,2012年3月深交所上市)、艾华集团(603989,2015年5月上交所上市)。
2015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达578家。其中,过30亿元企业2家(科力远、益阳电业局),10-30亿元企业15家(益华水产、纳爱斯、长安电厂、克明面业、汇盛科技、艾华集团、金沙重机、奥士康、海大饲料、德盛纺织、太阳鸟游艇、滨湖发动机、皇爷食品、华莱生物、顺祥水产),4-10亿元企业112家,1-4亿元企业449家。
3、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
目前,全市规模工业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为主导,建材、有色冶金、医药、化工、造纸、纺织、电力以及其他轻工等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的产值在全行业的占比稳居50%以上。
近年来,全市大力培植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黑茶、芦笋、大米、槟榔、竹木、水泥等本地特色产业。产业特色和优势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市轻重工业均快速发展,2000年,轻重工业产值分别为25.1亿元、25.7亿元,比重为0.98,到2014年,轻重工业产值分别达到815.9亿元、1030.5亿元,比重达0.79。
4、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品牌经济日益壮大。
目前,全市规模企业的产品涵盖十大产业的62个类别,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5个,湖南著名商标111个,湖南名牌产品36个。全市规下工业企业及工业大个体户的产品主要以竹木加工品、砖石、大米等传统工业产品为主,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均有涉及。
5、园区工业蓬勃发展,园区经济日益壮大。
目前,全市拥有益阳高新区、龙岭工业园、长春经开区、沅江高新区、桃江经开区、南县经开区、安化经开区、灰山港工业集中区、大通湖工业集中区等九大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市级工业园区船舶产业园。
2015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262.6亿元,增长12.5%;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45.5亿元,增长10.2%,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0%。
6、发展质量日益提升,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提高到336.7,是2001年(67.5)的5倍。
二是技术创新不断推进。近年来,全市工业注重产学研政金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全市共有251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硕士及博士后工作站24个。全市拥有各类专利500余项,获得授权的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0余项,获得授权60余项。企业日益注重技术研发,截至2015年,全市工业企业的166955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21583人,研发经费达22.3亿元。
三是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全市有60%的企业设立了专职的IT人员或将IT服务外包,有47.6%的企业建有门户网站或主页,每百人计算机普及率超过30台,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普及率达30.5%。二是信息化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应用。全市中小企业业务流程覆盖面较广, 研发设计数据化率较高,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达59.1%。有84.8%的企业使用OA办公系统,财务电子化达81.9%,有22.9%的企业不同程度地使用了ERP系统,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率达49.5%。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进步。近几年,全市在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等9大传统产业开展制定和推行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先后已有华翔变压器、克明面业、龙源纺织等20家企业纳入全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试点,CAD、CAM、CAPP等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行业已逐步应用。橡塑集团被列入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金蝶”企业管理专家软件得到广泛应用。
7、县域工业平稳发展,县域特色日益呈现。
从规模工业总量上来看,赫山、高新区、沅江、桃江四个区县(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产值、增加值在全市所占比重均稳居70%以上。其中,赫山的年产值已突破500亿元,高新区、桃江的年产值均已突破300亿元,沅江、资阳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除大通湖外,其余七个区县(市)年产值均已过100亿元。
从规模企业数量来看,2015年,赫山、桃江、高新区、沅江、安化、资阳的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均已超过100家,其中赫山达到214家,南县、大通湖分别为68家、34家。
从产业布局来看,各区县(市)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山区县以有色金属、矿山冶炼和竹木加工为主,湖区县以食品加工、棉麻纺织、船舶制造有主,城区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8、国有企业发展稳定,非公经济实现支撑。
近年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稳定在40家左右,年产值稳定在160-180亿元左右,发展较慢。从行业布局来看,全市工业国企主要以电力、工程机械、黑茶、矿产品、水泥加工等行业为主,这些国企同时也是全市工业税收的中坚力量,2015年上缴国地两税约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税收的42.6%。
目前,益阳电业局、长安电厂年产值居全市第2、3位,仅次于科力远。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曾经一度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企业,年产值一度超过50亿元,2013年开始因市场原因导致生产下滑,预计2016年产值仅2亿元。
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积淀的因素和现实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市在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一是总体规模偏小。尽管近年来,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占比不断提高,但总量仍然较小,2015年仅有5.0%,是长沙总量的六分之一,仅比宁乡多49亿元。而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更是比宁乡(613.1亿元)少了98.8亿元,体现出我市规下工业。二是县域规模工业经济不强。县域工业经济中,仅有赫山这一个区县的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2015年总产值540.6亿元,但也仅是宁乡的四分之一。益阳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201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却只有319.6亿元,仅为长沙高新区的六分之一,株洲高新区的五分之一,大通湖、南县的工业经济总量更是更是很弱小,仅百亿元左右。三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小而散。从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数据这一指标来看,宁乡高达613.1亿元,而我市仅514.3亿元。且企业大多规模小,年产值基本上都低于1000万元。四是统计数据仍有虚高成分。由于前些年连续高速增长,部分企业统计数据虚高。从统计口径上看,由于规模企业和全部企业分属不同的口径,导致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规模企业增加值高于全部工业增加值,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539.6亿元)比全部工业增加值(514.3亿元)高出25.3亿元。这一看上去不符逻辑的现象,也侧面反映出我市规模工业统计数据存在虚高成分。
2、产业发展优势不明。一是支柱产业支撑不明显。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年产值均没有超过500亿元,三大产业总产值也仅1100亿元,距离我市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差距较大。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占了近50%的份额,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另一方面,高能耗企业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减排任重道远。三是产业布局无序。产业关联度低,加工链条短。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名品、精品。国内外知名品牌较少,市场份额不稳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复投入新建企业,既浪费资源,且结构趋同性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部分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内耗式竞争,造成了企业之间相互争原材料、拼价格、降质量、抢市场、挖人才的局面,对产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四是特色产业规模不大。目前,安化的黑茶产业、桃江的竹木加工业、沅江的船舶制造业均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安化黑茶成功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全市53家规模以上黑茶生产企业,年产值仅为77亿元。沅江市的船舶制造在省内外都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集结了太阳鸟游艇、金翰船舶等优势企业,2015年全行业实现产值也仅为46亿元。与之相比,2015年,长沙浏阳花炮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株洲的轨道产业交通实现产值1003亿元、醴陵陶瓷产业实现产值554亿元、醴陵花炮产业实现产值189亿元。
3、支柱企业培育不足。2015年,工业产值过10亿元企业的只有17家。目前,全市规模企业中,大型企业仅有15家,没有一家年产值过50亿元企业,规模最大的科力远2015年产值也仅有39.98亿元。纳税大户少,仅4家企业年纳税过亿元、42家企业年纳税过千万元。
4、工业聚集程度不高。一是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不高。2015年,资阳区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赫山区(含龙岭工业园、东部产业园、朝阳产业园)为61.6%、南县(含大通湖集中区)为47%、桃江县为20.7%、安化县为12.6%、沅江市为53.9%,县域平均为50.6%,与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全县的96.4%的长沙县相比,相差甚远。二是园区对财政的“造血”机能不强。2015年,园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6.3亿元,仅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6%。三是工业配套化程度低,产业链短。
5、企业运营效益欠佳。从企业利润来看,2015年只有艾华集团、太阳鸟游艇、华莱生物、柘溪电厂、克明面业、顺祥水产、汉森制药等7家企业利润过亿元。实现利润0.5-1亿元的企业仅有9家,现在利润0.1-0.5亿元的企业仅153家。多达170家企业利润不足100万元,有24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沅江纸业全年亏损6085万元、湘安钨业全年亏损3066万元。
6、工业发展环境欠优。一是舆论环境:宣传不力。主要反映在针对发展工业经济方面的宣传、造势太少。特别是对于涉及引进、培育、包装、发展品牌企业的舆论支持力度较弱。二是政策环境:落实不够。发展工业经济的相关政策没成体系。对企业的优惠承诺,带有随意性,有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三是服务环境:质量不高。尤其是有管理、审批、收费等职能的部门,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少数部门服务变味,工作环节过杂、收费项目过多、收费标准过高、执法自由度过大。一些企业反映的涉及规划、建设、土地、供水供电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很好的解决。四是治安环境:亟需优化。突出反映在工业企业周边的一些居民经常阻挡企业开工建设,同时,向企业强行要求承包工程、强行出售建筑材料、甚至偷窃企业物资,让企业缺乏安全感。
三、我市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把工业稳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如同驾车一样,行稳方能致远。今年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调整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年。站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处在一个合理区间,才能为我们化解各种“成长中的烦恼”、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和连接创造条件。在经济新常态下,增速适当调整是大势所趋,但“调速”不是“失速”,不是不要速度。尤其对于益阳来说,作为后发赶超地区,坚持工业立市、坚持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的基本策略不能改变。必须把稳增长作为当前推动全市一个发展的主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以稳增长的更好成效控制经济下滑的惯性。
2、把工业企业帮扶作为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开展企业帮扶作为重要要求,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等方面作了一些有效实践探索。如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开展“惠企政策落实年活动”,2015年开展“下企业送服务稳增长活动”。在当前企业运行困难的情况下,更要深入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实施精准帮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扶企业排忧解难。要在2015年、2016年全市企业帮扶行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扩大帮扶面,强化帮扶实效。
3、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必经途径。一是在企业规模上,积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为规模企业,促进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扩大全市工业盘子,实现快速发展。二是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朝阳产业,突出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建材、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品结构上,逐步以高新技术产品替代传统加工产品,以环保、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在技术结构上,力促让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乃至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各重点企业建立起技术创新机构。
4、把工业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抓手。一是夯实招商引资工作基础。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和充实招商项目库。通过在益阳投资的企业和益阳籍在外人士,广泛收集招商信息,建立招商信息库,并及时传递给相关地方和部门,主动对接,资源共享。同时,要充分利用各行业的专业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强化产业招商的新举措。要突出对装备、电子、食品等等优势产业的招商,扩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更加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三是要科学招商、务实招商。要改变 “捡到篮子都是菜”观念,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招商项目要科学进行评估,综合考虑税收回报、就业安置、政府投入成本以及环保、安全等因素。特别是在当前土地供应收紧的政策环境下,更要注重招商项目的质量,把有限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安排带动能力强、投资强度大、税收回报快、安置就业多的项目。
5、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的主要平台。不断提高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充分发辉工业园区的聚集作用和孵化作用。一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构建三大特色工业板块,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属冶炼、竹木深加工、食品加工、生态型特色产业的丘陵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造纸产业的平湖区。二是要集中打造一批重点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贯彻落实省“多点支撑”、“四千工程”建设发展战略,集中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的核心产业基地。大力支持一批成长性强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基地申报。支持一批园中园、产业集群创建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四是努力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通过建立制度完善、运作规范的投融资体系,促进融资、投资、建设、管理、偿债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五是全面理顺园区管理机制体制。逐步实行园区机构升格,切实落实园区管理职能。
6、把优质工业服务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一是广泛宣传,营造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各新闻媒体加大“工业立市”宣传力度,营造无工不富、兴工光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落实政策,出台、兑现优惠工业企业的各项措施。三是努力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形成优质服务的行政环境。在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推广经验。四是健全平台,做好服务。健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打造省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及各行业协会的作用,为工业企业和企业家开展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服务。五是严厉查处打击破坏工业企业发展环境的不良作风和违法犯罪行为,惩处歪风恶习,弘扬正气。
7、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抓好续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抓好奥士康二期、华翔变压器三期、维亚饮品等重大工业项目。二是要抓好新建项目。重点抓好中以高科生产基地、湘粮集团兰溪粮食产业园、虹润风电吉林森工刨花板生产线等新项目。三是要抓好新签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