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20余家海内外媒体记者齐聚株洲,参加一个“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株洲市经信委正式宣布:“2015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达到1003.7 亿元,成为株洲市第一个千亿产业。”
据权威部门证实,这也是全国首个过千亿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产业过千亿,对工业重镇株洲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时刻。
多少年来,株洲一直与“火车”联系在一起——“火车拉来的城市”、“中国南方铁路枢纽”、“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电力机车之都”、“动力之都”……甚至,还将“火车头精神”作为自己的“城市精神”。
除了这些“冠名”,株洲一直还有一个梦想,将轨道交通产业做到一千亿元规模。
心若在,梦就在;梦若在,总会圆。
此时,站在“一千亿”的门槛上,每一个株洲人都在不由自主地回望历史。
回望中,他们清晰地看到,一列列车正带着特有的轰鸣声呼啸而来,身后留下的,是一道闪光的轨迹。
那轨迹,穿过了长长的历史隧道。
那轨迹,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
谋篇布局,抢抓“黄金机遇”
田心,一个株洲市石峰区的普通地名。顾名思义,这里曾经一定是一片丰收的稻田。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一片丰收的土地,不过,它收获的早就不是田间的稻谷,而是一辆辆从车间驰出的电力机车。
今天的“田心”,已经是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的代名词。因为,说起“田心”,人们必然联想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必然联想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必然会想到与之关联的许多企业。
回溯历史,田心由“田”变“厂”,至今已经整整80年。
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就曾在田心成立火车机车厂,株洲从此与火车机车制造结缘。1958年底,新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在这里诞生,“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响亮名号由此叫响。从那时起,株洲就承载起了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的历史使命。
80年风风雨雨,60年奋力攀登。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探索、创新、发展,一刻都没有停止。
2013年7月,国家科技部网站发布了《科技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被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5年,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中,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工信部公布的93个智能制造项目,湖南省入围的4个项目全部为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项目。
2015年9月29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在北京发布,其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技术路线》的编制由中车株机牵头负责。该报告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预测了未来十年发展趋势、发展重点,明确了发展目标。
2015年11月15日,在深圳举行的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上,《2016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出台,中车株机30T轴重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储能式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等被列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
这一年,国家着眼于提升整个轨道交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南北车合并的战略决策。这样一来,株洲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充分释放。
国家意志层层传导,成为湖南省的意志,最终又成为株洲市的意志。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作为全省重大战略来抓,要求抢抓机遇,奋战六年,实现两千亿目标,将轨道交通打造成全省又一个标志性产业。
株洲市委、市政府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列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于2014年专门研究制定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2015年实现1000亿元、2020年实现2000亿元的目标。
凝心聚力,共建“轨道之城”
2015年8月18日,雨一直下个不停,但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仍然冒雨来到田心地区,了解轨道交通城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督查轨道交通城的土地征拆工作。
在雨中,他一一查看了正在组织施工的几条街道的现场情况,要求尽快完善田心片区路网建设,完成周边设施配套。他说,轨道交通产业是株洲市第一支柱产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征拆进度,绝不因资金拨付、行政审批等环节不到位影响建设施工进度,全市上下要全力以赴,实现打造世界级的轨道交通城的目标。
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深知,当下尽管是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绝佳时机,但“绝佳时机”并不仅仅属于株洲。轨道交通成为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之后,北京、青岛、长春、常州、宁波等许多城市闻风而动,均提出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口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发挥优势,抢占先机。先后出台了《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株洲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协作配套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全力支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早在2010年,石峰区就开始规划建设轨道科技城。按照其“南提、北拓、西进”的发展战略,轨道科技城的范围由原3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7平方公里。几年后,株洲又将云龙示范区部分地块纳入版图内,再次新增规划面积5467亩。
“提质老园区,拓展新基地,建设国际一流产业园区”。按照这一要求,株洲轨道科技城目前城中田心大道、中车大道、卧龙路、云霞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加紧施工,水电气、网络通信服务审批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该市还成立轨道交通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3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金。按照资本杠杆率放大10倍的算法,近30亿元的产业资金可以至少撬动300亿元的投资。
据悉,株洲市、石峰区两级将先期投入主机产业园122亿元,扩大电力机车、地铁及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牵引电机和变压器、牵引电传动控制系统等主打产品生产规模。
同时,还将投入136亿元,做大做强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引进100家中小微企业。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中车株机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产品有70%是在本地配套完成的,部分产品的本地配套率高达97%。
“产业高端化、产品系列化、配套本土化、市场全球化、产城一体化”,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延伸、城市提质、金融服务行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老区提升和新区开发,优化发展空间,强化创新中心,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优出强进”,正成为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做强轨道交通产业,株洲有“当仁不让”的本钱。
诚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所言,轨道交通是株洲产业振兴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株洲是全国产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品牌声誉最响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也是全国首个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株洲市有信心将之做得更好。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车株洲所主持或参与的两个项目收获大奖,其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所主持的“高速、重载列车牵引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年前的1月,同样由中车株洲所研制的国内首个高速动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青岛成功完成首次轨道运行。这个系统具有转速稳、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噪声低、可靠性高等诸多特点,节能可达10%以上,代表着目前国内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领域的最高水平。
轨道交通方面新成果获奖,新产品下线,新项目开工……近年来,这样的消息在株洲已经司空见惯。而这样“司空见惯”,恰恰反映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密集创新的“新常态”。
2014年6月,中车株洲所拥有的国内首条8英寸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专业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世界上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被视为我国电力电子行业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真正的“中国芯”。
2015年9月,中车株机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项目,以全国第一名的身份入选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
在以300公里时速飞驰的高铁列车上,一枚硬币竟能在窗台上屹立8分钟不倒。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包括株洲时代新材的减振降噪技术。由该公司研发的聚氨酯垫板材料,被誉为轨道扣件行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广泛应用于全国四纵四横50余条铁路干线,基本覆盖所有高铁轨道线路。
……如果不吝篇幅,这样的例子还可一直列举下去。
多年积累,厚积薄发,使株洲田心地区成为全球有名的轨道交通创新聚集区。现在,在这里拥有1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万名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所拥有的高速牵引、货运重载、城轨(地铁)等轨道交通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并驾齐驱。
依托雄厚的技术创新优势,株洲轨道交通甚至开启了“多元化”的产品系列。
中车株机公司自2001年进军城轨产业后,又相继进入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浮列车、储能式电车、轨道工程车等新兴轨道交通整车产业领域,还向超级电容、制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领域发力,并采用资本运作方式涉足煤机产业。
中车株洲所旗下时代电气公司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商业深海采矿设备。该套设备重量超过310吨,功率超过2兆瓦,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水下采矿设备。
在今年初举办的2015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领袖峰会上,株洲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8米纯电动城市客车荣获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最佳车型奖。
不断攀高,遍地开花,使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内外兼修,闪耀“株洲名片”
2015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对毛泽东充满感情的湖南人选择这一天开启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磁悬浮时代”——这天上午,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长沙磁浮快线正式开始试运行,是目前世界上规划线路最长的中低速磁浮线路。
听到这一喜讯,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欣然命笔,写下《写在长沙磁浮列车开通试运行之际》一文。在文中,他写道:“感谢株机厂的科研人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来没有动摇。长沙磁浮虽然是我国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浮交通快线,但我希望并相信它会更加成熟、更快成长。”
在长沙中低速磁浮列车开通次日,中车株机旗下南宁城轨基地制造的首列南宁本地化地铁列车驶下生产线,这标志着中车株机在拓展国内市场中又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采用6节编组,时速80公里的B型地铁列车,一列车最大载客量可达2088人。
又仅仅只过了一天,2015年12月28日,一列由中车株机研制的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在江苏省淮安市投入试运营,这同时也标志着目前全球最长的无网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开通,该线路是国内首条进入城市核心区的有轨电车线路。
连续三天,三件喜事,也许有些巧合,但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它意味着株洲轨道交通走向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统计显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铁路敞车及机车电机上的实际市场占有量(包括实际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机电零配件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0%。
2014年的7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株洲考察时强调,中国装备走出国门,“株机”的机车、地铁和动车都是中国的“代表作”,应该当好“走出去”的先锋。
早就做好准备的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抓住“黄金机遇”,当仁不让地走上前台,在开拓国际市场上风生水起。
2010年7月,南车株机与马来西亚交通部签署228辆城际动车采购大单,是我国当时数量最大的电动动车出口订单,也是中国自主研制高端城际动车首次批量出口订单。
2014年12月4日,在习近平主席和南非总统祖马的共同见证下,中车株机与南非Transnet集团签署了轨道交通装备合作协议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南非成立合资企业。
2015年7月,我国首列出口欧洲马其顿动车组在株机公司下线,这也是我国动车组产品符合欧洲TSI(欧洲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标准的第一单。
同年11月,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取西班牙泰尔戈公司(Talgo)首个高速列车空气弹簧项目批量订单,成功打开西班牙高铁市场。据了解,西班牙高速铁路网总长度超过3100公里,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高速铁路运营网络。
11月22日,由中国中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生产的1196辆矿石敞车全部交付并发运澳大利亚RoyHill公司,创下该市单笔出口铁路货车订单之最。
今年1月初,中车株洲所所属时代新材海外子公司代尔克与伦敦交通运输局正式签订伦敦地铁长期供货合同,成功斩获逾1000万美元市场订单。
目前,株洲生产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产品,已出口北美、南美、东欧、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已经占全球市场的27%,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株洲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扬帆大海,乘风破浪。
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版图上,“株洲轨道”留下了一条闪光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