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电子通信产业处 张 宸
日前,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杨士莪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在哈军工工作期间,他致力于水声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并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
身为一名年轻党员,我们要学习杨士莪同志高尚的爱国情怀。杨士莪同志曾说过:“只要是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就都是值得干的!”。杨士莪同志的一生是跟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生,60多年来,杨士莪带领团队不懈努力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牢牢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当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要敢于拼搏、努力奋斗,为湖南省实现“三高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身为一名年轻党员,我们要学习杨士莪同志优秀的钻研精神。杨士莪同志对科研事业有着矢志不渝的热爱和执着。在水声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艰难时期,他毅然投身其中。那时,资料匮乏、设备简陋、技术空白,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这种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长期致力于水声传播、噪声和混响等领域的研究。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他和团队不畏艰险,在海上进行长时间的实验。海上的环境变幻莫测,狂风巨浪随时可能威胁生命安全,但杨士莪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却把这些看作是科研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正是这种对科研的执着,让我国的水声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我们要努力钻研业务,学习“钉钉子”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湖南工信事业持续奋斗。
身为一名年轻党员,我们要学习杨士莪同志勇敢的创新精神。他深知在水声这个前沿领域,因循守旧是无法取得突破的。在科研过程中,他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水声定位技术方面,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开创了独特的定位算法,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这种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实际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不断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实现更大的突破,这种创新思维为我国水声事业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他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物理学、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入水声研究中,为水声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是我们党活力的源泉,要敢于在工作中创新,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除了科研成就,杨士莪同志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不可磨灭。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祖国的科研幼苗。他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水声领域的优秀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他常说:“科研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们明白,科研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无比精彩的道路。他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他的许多学生如今已成为我国水声事业的中流砥柱,这是他教育成果的最好体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应该以杨士莪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有热爱和执着的心,就能够克服困难。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在团队合作中,要敢于创新,为集体的发展贡献智慧。同时,我们也要增强责任感,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杨士莪同志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知识、为国家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