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 何曾艳
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同志因病逝世。生前,杨士莪同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他全力投身水声科学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他带队完成了由我国科学家首次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9月9日,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今天,我们深刻缅怀杨士莪同志,重温他的先进事迹,铭记他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学习杨士莪,就要学习他非明志无以成才的青春之歌。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源动力”。杨士莪同志从小经历战乱、流离辗转,使他萌生出“读书是为了救国和报国”的强烈渴望,他结合现实生活、国家需要等诸多因素,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选修了数学系实变函数、化学系的分析化学、化工系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选修过明史、德语等。心中有了信仰,脚下便有了力量。作为人民教师,要时刻对标对表,凡事善于从政治和国家大局上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思考党和国家需要我干什么、干成什么样。要如饥似渴的学习,一刻不停的提高,及时跟进、学习自己从事领域的新知识、新政策、新理论,常怀“本领恐慌”、常感“能力危机”,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学习杨士莪,就要学习他非实干无以造才的伟大思想。实干才能成就梦想。杨士莪同志带领团队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全力投身水声科学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1970年至1980年,杨士莪同志领导研制完成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东风五号”海上落点水声定位系统,为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填补了深海水声传播研究和深海水声设备的空白。1994年,杨士莪同志作为考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完成我国科学家首次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作为人民教师,要坚持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在教育学生、讲授课程、研究理论上,踏踏实实的干,干出像样的实绩来。同时,要时刻保持工作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勇于破除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还要坚持久久为功,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干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年接着一年干。
学习杨士莪,就要学习他非先进无以为党的生动实践。杨士莪同志潜心立德树人、注重言传身教,年过90仍坚持为学生授课,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讲课从不坐着,被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写工整的板书、讲前沿的知识,目光平和、声如洪钟,慢条斯理、充满睿智。他说“要把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杨士莪同志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形象的诠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同为“90”后人民教师,就要像他一样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育人智慧,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争当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造景者、圆梦人,更需切实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