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被形容为“工业的牙齿”,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地质、煤炭、石油等领域,可以“上天入海”,还能“钻山打洞”。作为“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摇篮”,株洲生产了全国四成以上的硬质合金,超10万个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今天,我和专家去调研,一起走进株硬集团,解读他们依靠创新向“世界硬质合金之都”勇攀高峰的故事。
自动搬运车转运物料,无尘车间冬暖夏凉。原来需要200多号人参与的原料生产线上,如今,只需要30个操作员动动手指就能一键完成装料、卸料、转料等十多个工序,一年产出数千吨的中粗碳化钨粉。今天前来调研的张忠健,在株硬集团工作了近40年,2019年退休,眼前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
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张忠健:这就是我们粉末最重要的(生产环节),实现了全自动化吗?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声志:这是建成了一条全球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最先进的生产线。在品质方面,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张忠健:那相当不错了!
张忠健回到自己熟悉的生产车间。他把调研的重点,放在了钻头合金事业部。在硬质合金压制成型车间,全自动成型压机和挥舞的机械手,吸引了张忠健的目光。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钻头合金事业部副总经理 杜承功:10年之前基本上机械手没怎么普及,上了机械手以后,1个人可以开6台设备,整个的生产效率比之前有了大幅度一个提升。
始终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集中力量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是株硬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
2023年5月30号,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正式开钻。在井底200度超高温、700倍大气压的极难环境下,钻头的作业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站了一头大象。而株硬集团的“坚齿”,却能“啃”碎岩石,向地下掘进了超过一万米。
张忠健介绍说,施工达到8000米后,而每向下多钻100米,难度都呈几何级数增加。特别是在材料领域,如果仅仅提升了硬度,那么钻头就会变得更“脆”。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钻头合金事业部副总经理 杜承功:到了地下5000米以后,因为环境特别恶劣,产品很容易失效。金刚石层剥落比较厉害,就是说导致整个压轮钻头失效。
在经过研发人员超过20多轮的试验比对,近一年时间探索,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材料“搭档”。外层硬度高、抗腐蚀性好,内部又能保持良好的韧性,可以说是“刚柔并济”。今年,仅这一项产品,可以新增上千万元的销售收入。
记者:像这个产品最终成型精度控制要求有多高?
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张忠健:它的精度,可以达到微米级,小于五个微米,也就是说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有一些产品,我们要引领它发展。作为株硬来说,技术要能过硬,你的产品要能过硬,你的管理要能过硬,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使你企业生生不息往前走。
振兴硬质合金产业,产品不能止于国内,必须放眼世界。2002年,株硬集团选择主动走上世界舞台,与国际企业同台竞技。
记者:为什么我们企业会选择走出去,而且在竞争最激烈的欧洲?
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张忠健:要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话,我们必须要到世界最强的,行业最强的地方,那就是欧洲。起初,海外对中国的硬质合金基本上是属于中低端需求。
尽管在国内,株硬集团是首屈一指。但身处强手如林的欧美,想打开渠道并非易事,不想沦为原材料的廉价供应商,只能大量拜访客户,寄送样品。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欧洲公司首席执行官 唐旭宇:我大概寄了300多个客户,2003年整整大半年时间,一年下来才2700多欧元的销售额,但不管你怎么说,客户就是不认可。
经过试探性购买之后,株硬慢慢才得到了国际客户的认可。当年,株硬欧洲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万欧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株硬的产品。现在,已经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我们手上拿的这个球齿类产品订单,现在国际销量如何?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株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申望:随着我们的产品一炮打响,我们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世界五百强的头部客户。球齿产品今年(2023年)超过2000万美金。
2023年,株硬集团销量、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稳居行业第一。在这条产业链上,株洲也聚集了300多家先进硬质材料企业,形成从上游原料制备到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及资源回收利用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硬质合金生产基地,产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