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我省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6月6日,我厅印发了《湖南省工业领域碳减排标杆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湘工信节能〔2023〕202号),今年第二批认定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碳减排标杆企业。为强化政策引领,树立示范标杆,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而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我厅总结了2024年度认定的7家碳减排标杆企业的经验和做法,现转发网站,供相关行业企业参考借鉴。
湖南省工业碳减排经验之一——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简介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普循环”),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6000万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高新区,是国内领先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企业,聚焦回收、资源、材料三大版块业务,2023年公司产值过百亿。
“邦普循环”是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一站式闭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重点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电池报废处置服务,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处置的后顾之忧。邦普循环打造了上下游优势互补的电池全产业链循环体系,通过独创的定向循环DRT技术,在全球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率先破解了“废料还原”的行业性难题。公司主导产品再生三元前驱体曾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等荣誉称号;公司被评为 “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企业100强企业”等。2022年10月,公司通过了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二、节能降碳重点项目
“邦普循环”近三年各项降碳措施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重点工业碳减排项目介绍如下:
(一)10万吨/年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包含“电池包拆解-模组拆解-电池单体放电-预处理-浸出-除杂-萃取-电池材料定向合成”一体化生产线,实现年可处理废旧动力电池10万吨,相较于传统工艺,年可节能4.3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0万吨,节能降碳效果显著。项目构建了废旧电池--电池原料--全新电池的闭路循环,实现废旧电池中镍、钴、锰金属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9.6%,锂回收率提升至91%。与此同时,项目产生的废水采用直接回用处理,实现废水“零排放”,减污降碳效果明显。
(二)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化技改工程。通过引进新设备,优化调整车间工艺路线,关键设备更换为能效等级更优、处理能力更大的设备,提升三元前驱体产能超30%,实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三)冷凝水换热回用改造。将高温冷凝水和常温纯水进行热交换,换热至一定温度后输送至各车间再次利用,减少车间加热所耗用蒸汽量及高温水冷却成本,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备良好的节能降碳效果。
(四)离心机改压滤机技术改造。将产线几十台离心机改换成几台压滤机,增加物料洗涤产能。改造后,年总节电量超500万度,节约蒸汽6000多吨,同时,可减少高盐废水产生量近万吨,减少人力10余人。
三、节能降碳减排成效
“邦普循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行节能降碳、推行绿色制造、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改造等节能降碳措施,实现了废旧电池中镍、钴、锰金属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9.6%,锂回收率达91%。公司回收废旧电池,再生成电池原材,近几年累计处理废电池超40万吨,相当于减少近600万吨原矿开采进口、减排废水6075万m³、减渣12.96万吨、碳减排143.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植树造林近8万棵,持续为绿色低碳生态赋能增效。2023年,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同比降低9.43%,总量减排约3万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湖南邦普提出“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计划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提前布局双碳标准和方法学。根据公司战略规划,提前布局碳标准和方法学,以定向循环(DRT)技术为核心,构建全链条一体化(IEIC)为顶层设计,将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生产链、消费链和再生链定向糅合的产业模式;以中国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案(ICM)为方法指导,构建普适性碳足迹的方法学基础;以再生料溯源方案(RMS)系列标准为落地工具,明确再生料的核算与溯源方案。四者一体,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动力电池的高质量循环。
(二)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积极进行绿电导入,绿电导入是实现2025年核心运营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广泛采用清洁能源,构建以“风光水电”为核心的多元绿色能源供应体系,不断提高绿电比率,构建集分布式供能、本地用能、储能于一体的绿色电网,搭建能源管理智慧平台,用数字化实现更高效的能源管理。
(三)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支持围绕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技术开展研发,提高原料端再生料使用比例,提高废旧电池中镍、钴、锰、锂等贵重金属的综合利用率,打造资源高效循环再生绿色产品,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和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发展。探索碳利用与封存、碳捕集等减碳技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