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工信提案函〔2023〕314号
向曙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湖南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做大、企业做强”
1.加强顶层设计规划。2021年12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出台了《湖南省食品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湘工信消费品〔2021〕573号),依据我省食品行业发展实际,明确了农副食品加工等3个领域、方便食品制造等14个细分领域的发展重点,部署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培育产业市场主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实施产业“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下同)工程、建设绿色原料基地8项主要任务,提出“依托环洞庭湖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长沙粮油乳茶加工、岳阳粮油茶水产调味品加工、常德粮油酒水产品加工、益阳一县一品特色食品加工等打造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将环洞庭湖区打造成产业链核心。围绕创建湖南省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持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中高端制造能力、品牌运作和市场溢价能力”。《规划》为全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引和政策支持。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资金支持方式,推动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2022年6月,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信厅出台了《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若干财政支持政策》,提出要“鼓励食品、医药、轻工等消费品产业创优争先......每年评选一批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每家给予不超过50万元奖励”,将有利于推动特色食品产业打造更多时代经典产品,推动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出台了《关于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21〕11号)、《关于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的指导意见》(湘农组发〔2021〕4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实施方案》(湘农联〔2022〕22号)等文件,支持产业发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资金24.2亿元,大力支持“六大强农”行动。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信厅在制定专项资金申报通知时,明确对食品产业降低申报门槛,以提高食品产业项目的入围率和支持率。以2022年为例,重点产业项目申报条件对食品行业项目投资额降低到不低于5000万元(其他产业为不低于1亿元),食品企业2021年主体税种纳税额降低到不低于30万元(其他产业为不低于100万元);转型升级项目对食品企业2021年主体税种纳税额降低到不低于10万元(其他产业为不低于30万元)。推动两类项目补助食品产业共104个项目,支持总金额达7460万元,两项指标均超过食品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特别是,我们对具有湖南特色的龙头企业实施的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如对白酒龙头酒鬼酒和芥菜龙头国泰食品的项目分别安排了300万元。三是优化资金支持方式。在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之外,省财政通过实施税收奖补、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不断丰富资金支持体系,优化资金支持方式。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信厅、省统计局、省税务局自2017年以来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税收增量奖补政策,并先后于2019年、2022年主动向省政府提出延长政策实施期,持续推动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2022年奖补食品企业31家,奖补金额1078万元。同时,省财政厅也在不断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食品产业发展,目前正在按照省政府部署,推动设立先进制造业母基金,食品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持领域之一。
3.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省工信厅稳步推进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依托环洞庭湖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全省围绕岳阳粮油茶水产调味品加工、益阳一县一品特色食品加工、常德粮油酒水产品加工等形成了一批重点食品工业集群。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城陵矶综保区、平江高新区、湘阴高新区、常德经开区、益阳高新区、安化经开区、湘潭天易高新区等一批食品工业特色园区快速发展,带动区域食品工业集群化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共争取到早中熟柑橘、优质湘猪、五彩湘茶、湘九味中药材、洞庭香米、早熟油菜、湖南蔬菜等七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有力推动了我省优势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同时把农业园区作为集群、强链的重要载体,按照“生产规模化、要素现代化、运营市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集群化”的思路推进。如支持益阳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目前益阳市食品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赫山兰溪米业、桃江笋竹、沅江芦笋芦菇、资阳特色休闲食品、大通湖蟹等“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
4.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截至2022年底,全省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 2990 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金健米业、盐津铺子被评为“中国轻工业二百强企业”,省茶业集团被评为“中国轻工业科技百强企业”,金健米业被评为“中国食品行业五十强”。全省现有食品产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7家,占国龙总量的84 %;省级龙头企业789家,占省龙总量的79%。劲仔食品、湘佳牧业等19家食品企业先后在港交所和A股主板等成功上市。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省工信厅共培育食品产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4家。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持续抓好《湖南省食品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坚持链群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坚持梯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产业做大、企业做强,推进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省农业农村厅正在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产品加工企业倍增行动实施方案》,文件出台后将会有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全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省财政厅将结合职能职责,大力推动我省特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在提高政策和资金的精准性、导向性、有效性上面下功夫,推动特色食品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形成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关于“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1.开展“三品”专项行动。省工信厅围绕贯彻实施食品医药创优工程,出台了《湖南省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培育办法》(湘工信消费品〔2021〕194号),引导食品企业开展消费供给升级、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参与工业“六基”攻关、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建立溯源营销带货体系、推动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品牌影响、积极延伸产品服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等12项“三品”专项工作,鼓励标杆企业发挥10个方面引领作用,实现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中高端制造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品牌运作和品牌溢价能力持续提升,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根据消费品工业企业“三品”工作开展情况,2022年度认定了澳优乳业等15家食品工业企业为湖南省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对获评的湖南省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大力引导和支持食品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2.推动产业产品品牌化。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全省“十四五”品牌发展规划提出:提高产品品牌自主技术水平,加快形成绿色食品等高价值农副产品品牌,强化湘品特色形象,培育形成一批消费品高端自主品牌。省农业农村厅深入推进“品牌强农”行动,持续支持“湘赣红”“两茶两油两菜”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和品质提升,持续开展“湖南好粮油”产品遴选。推动央媒集中宣传“湘品”,实施“湘媒”推“湘品”行动,在省级主流媒体开展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县一特”品牌公益宣传。建设湖南省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湖南省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展示展销全省优质农产品,搭建湖南农产品品牌集中推介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在北京新发地建立了湖南优农展销馆,在广州市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湖南馆,推动湘品出湘。
3.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省市场监管局牵头持续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打造一批以湘茶、湘米、湘油等为代表的湖南名优商标品牌,培育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地理标志产业,助推“湘品出湘”“湘品出境”。截至目前,我省有地理标志320个(件),安化黑茶、酒鬼酒、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永丰辣酱等7件地理标志纳入中欧互认互保名单,推进建设15个国家、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继续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培育认定一批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持续加大标杆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推动食品工业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省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制定出台《湖南名品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湖南名品引领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和一批“湘字号”的湖南名品、中国精品、世界名品,打造湘品湘造优质形象。持续深化地理标志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发挥专利、地理标志、商标等知识产权优势功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动湖南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鼓励和支持相关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制定并实施满足食品产业创新和发展需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三、关于“统筹安全和发展,提升我省特色食品质量形象”
近年来,省工信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省食安委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组织开展诚信管理体系培训及评价。连续多年举办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宣贯培训班,增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意识,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组织重点食品企业开展诚信评价,我省累计有67家重点食品企业通过工信部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诚信评价。二是实施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组织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并与工信部食品工业企业追溯平台对接,澳优乳业、湖南展辉、湖南欧比佳等3家婴配乳粉企业已全部实现追溯体系与国家相关平台的技术对接。按照工信部的统一部署,指导企业切实提升追溯平台使用率和数据查询率,有力提振消费者对国产婴配乳粉的消费信心。
省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职责,聚焦“一县一业”和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食品安全,提请省食安委组织开展全省特色食品全产业链食品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按照“一企一档、一域一档、一品一策”建立清单台账,各地共排查上报重点特色食品产业229个。全省清理、制订、修订各类特色产业地方标准572个。督促属地建立完善特色食品产业管理工作机制,共制定管理措施450项。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质效优良的食品产业集群,比如芥菜、黑茶、黄花菜等特色食品产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建立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长效机制,推动食品安全责任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助推我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市、县、乡、村四级10.56万名干部,已与A、B、C、D四类62.4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逐一建立包保关系、签订包保承诺。各市州领导全面深入A级主体开展了实地督导,市县乡村四级包保干部开展首轮督导比率达99.81%。全省6259家大中型主体已配备食品安全总监。
省卫生健康委立足职能职责,重点在两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会同相关单位制定《湖南省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方案(2021—2023年)》(湘卫食品发〔2021〕5号);发布《米粉生产卫生规范》《预制长沙臭豆腐生产卫生规范》《猪血丸子》等多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将《永丰辣酱生产卫生规范》《黑茶生产卫生规范》等10余个地方标准纳入制订计划。同时,出台《湖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规程》(详见湘卫食品发〔2021〕4号文件),指导省内相关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企业标准备案等。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全省年度风险监测计划并实施,在国家年度监测计划基础上,针对我省监测发现的隐患,持续开展省级专项监测,如大米和稻谷中镉污染监测。2022年,对杜仲叶、铁皮石斛、灵芝等3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管理的试点物质开展专项监测,并组织各市州根据当地食品产业和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开展相应专项监测。2023年,对地方特色食品风险监测工作扩面增效,监测点覆盖所有县市区,监测食品品种扩大到19大类120余种,监测项目涵盖常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继续开展杜仲叶、铁皮石斛、灵芝3种试点物质风险监测。预计全年监测食品样本9500余份。
省农业农村厅加快推动生态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标准化。一是加快推进动植物疫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制定了豇豆、韭菜、芹菜等10个重点品种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二是加快推动种养结合综合高效技术规程制修订,制定了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稻鳅等一系列相关标准。三是加快推动制修订平衡施肥、提高肥效、增加有机肥等标准。四是加快推动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制修订和推广应用。五是加快推动动物营养、无抗养殖、低蛋白饲料等标准制修和推广应用。六是加快推进“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生产。省级财政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申报费用等补助。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不断巩固排查成效,持续推动特色食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产业提质升级;开展食品生产质量提升行动,突出加强大米、紧压茶、调味面制品、食用油等特色重点品种监管,持续加强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治理;深入开展“铁拳”行动,聚焦重点领域查办一批违法案件,严打重处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省卫生健康委将扎实做好2023年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监测工作,为我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加快“中部地区•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我省特色优势食品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与转化。省工信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省食安委工作要求,结合相关工作职能,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规模食品工业企业负责人诚信管理体系培训,稳步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评价工作,指导和督促食品工业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感谢您对湖南食品工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