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工信提案〔2022〕209号
省教育厅:
朱建军委员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与我省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建议》收悉。现将我厅意见函告如下,请一并答复委员:
一、关于“提升省内高校在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度”的建议
我厅紧紧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注重从规划编制、决策咨询、项目评审等方面,发挥省内高校重要支撑作用,提升省内高校参与度。一是规划编制方面。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组织省内外13个智库、300多位院士专家参与,共同编制出台了《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湖南省制造强省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打造出“1个总规+20个行业规划+9个专项规划”规划体系。二是决策咨询方面。在2021年度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上,成立了黄伯云为名誉主任、田红旗为主任、其他41名专家为委员的湖南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贡献高端智慧力量。成立了黄伯云为名誉主任、柴立元为主任、工业领域各行业32名专家为委员的“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全省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政策、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咨询建言服务工作。三是项目评审方面。发挥我省高校科研人才实力雄厚的优势,建立了由783名专家组成的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库,其中,大部分专家来自我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如:中南大学48名、湖南大学24名、长沙理工大学16名,涵盖了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化工、机械、环保、管理财务与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专家132名、机械领域专家210名、经济财务专家61名。我厅管理的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专家原则上全部从专家库中抽取。
二、关于“提升高校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议
我厅主要从创新平台、创新项目、集群建设等方面,着力增强高校对产业的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一是在创新平台方面。积极积极发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交通领域学科优势,推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省内高校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推动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由行业骨干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形成“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创新中心发展格局。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携手中南大学等省内高校,获得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年度考核优秀评价。我厅与湖南大学共建智能运载系统创新中心,获得经费支持超过1亿元。2021年,1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共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26个,获得发明专利45件。支持省内高校与企业共建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新认定6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43家。二是在创新项目方面。在实施“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中,注重发挥高校创新资源,鼓励企业与省内高校协同攻关,2022年实施的123个项目中大多数都有我省高校院所参与。在实施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中,组织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院士、桂卫华院士等28名省内高校院所专家,论证遴选出45项关键产品需求榜单,指明了攻关方向。三是在集群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创新资源,通过咨询座谈、现场调研等多种方式,为我省开展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和创新发展出谋划策。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中小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机等四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全国第四位,中部第一位。
三、关于“建立省内高校和地方科技的协同机制”的建议
我厅高度重视与省内高校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我厅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6所省内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联系人,征集到了96项待转化成果,并积极向省内企业推介。二是开展调研交流。厅领导带领专业处室多次前往省内高校走访调研,共同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如:前往国防科技大学围绕碳基、陶瓷基、聚合物复合材料等领域进行了产学研合作交流,前往中南大学围绕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开展调研,前往湘潭大学围绕新材料产业研究及产学研转化工作开展调研,前往湖南大学围绕光电材料及器件研发和应用开展调研。三是抢占发展先机。借助我省是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的政策优势,发挥国防科技大学北斗领域科技领先优势,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签订了《湖南省人民政府 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围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体系建设、核心能力发展、自主协同创新、技术深化应用、人才培育合作、合作平台建设等六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北斗产业新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多措并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一是建立合作机制。深化与省内高校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围绕“3+3+2”领域,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聚焦工业“六基”,积极引导鼓励高校参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聚集“3+3+2”领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创新资源,协同推进区域、行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制造业优质企业培育、“五好”园区建设等重点任务。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