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12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430S00/2021-09699080
  • 题裁分类: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2021-10-08 16:13
  • 主题分类:
  • 主题词:
  • 名称: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12号提案的答复
湘工信提案函〔2021〕267号

九三学社省委:

    你们提出的《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引领,做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0012号)提案收悉。收到提案后,我厅高度重视,厅党组书记、厅长毛腾飞亲自召开重点提案见面会,听取提案代表诉求并就办理好提案作出详细部署。承办处室科技处制定了提案办理工作计划,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反复与会办单位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进行沟通交流,形成了办理答复意见。现答复如下: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做优做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你们提出的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引领,做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为推进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对策。

    近年来,围绕推进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加力提效作用,实施支持企业研发奖补政策,按实际研发投入较上一年度新增部分10%的标准进行奖补,推动我省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有计划、持续地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18年至2020年,分别对86917672876家企业兑现研发奖补3.71亿元、5.94亿元和7.86亿元。同时,积极推动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研发优惠政策。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比例达86%,减免税额50.2亿元。在奖补政策引导下,20182019年,我省企业研发投入为516.7亿元、593.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87.3%85.2%

    (二)调整产业补贴和专利资质政策方面。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引导,省工信厅确保本级财政资金重点聚集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强省确定的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 2020年制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以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为主的项目379个,资金3.4亿元,带动企业投资 1125亿元。省科技厅整合高新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类项目成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2020年共立项272项,资金2.8亿元,支持企业重点攻克航空发动机短舱核心零部件、5G通信用射频前端超高频SAW滤波器、高效精密磨削加工等卡脖子技术。

    (三)加快卡脖子技术研发攻关方面。省工信厅围绕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开展断供断链风险摸排,对438家产业链重点企业主要技术优势和主要短板技术进行全面梳理,凝练提出115卡脖子技术及产品,全面摸清底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编制发布IGBT、感知智能、大功率机车永磁电机等12个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聚集。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高端液压元器件,中创空天、中南大学等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等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在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理论方法与核心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性能材料等方向发布8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揭榜项目,资助额度每项最高1000万元。省发改委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联动、结合国家导向、突出重点行业的基本原则,研究形成了276项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为集中创新资源突破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基础支撑。

    (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以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主要目标,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以独立法人形式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株洲国创获批全国轨道交通领域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认定集成电路装备、智能运载系统等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省基本形成“1+10”的发展格局。推进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试验检测平台被认定为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工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截止20217月,全省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9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6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3家。

    (五)夯实企业创新人才根基方面。省工信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湖南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对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企业和人才集中反映的人才激励力度、人才待遇水平、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办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举措。省科技厅加强人才梯度培养,建立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到优秀博士后创新人才,从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再到院士大师级人才,形成相互衔接的人才支持体系。2020年,共支持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2人,科技创新团队13个,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101人,湖湘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31个、团队4家,优秀博士后创新人才81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个。省教育厅鼓励高校发挥学科和区域优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前,我省已立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16 ,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慧电力、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材料、数字经济等与我省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

   (六)探索创新特区容错机制方面。持续革新创新支持政策,省科技厅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不断优化科技人才项目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在放宽经费使用限制的同时,明确对单个科技人才项目短期内科研产出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不作绩效评价,对实施周期三年以下的科技人才项目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等。在科技人才评价中,努力克服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再将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作为申报省级科技人才项目和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探索建立项目成果、研究报告、专著译著和技术标准规范等形式的代表作制度,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进一步形成让科技人才潜心研究,以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环境和氛围。

    下一阶段,我们将充分采纳提案意见建议,大力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快技术创新骨干企业培育。到2025年,争创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到 2025年,实现1500家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发明专利零的突破,属于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00家左右。
    二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为支撑和众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产业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到2025年,在半导体器件及其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争取新增1-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数控装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先进储能材料、轻质合金材料、精准医学诊疗等领域新建设1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认定100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3+3+2”产业集群,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发布一批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滚动编制产业长板短板动态表。到2025年,每年组织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研发攻关项目50项。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鼓励制造业优质企业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四是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技术标准为引领,促进高新技术专利化、重点专利标准化,抢占产业发展话语权。引导优势产业链、优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布局,创造和储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到2025年,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标准和关键专利,培育认定100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争创一批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培育认定50湖南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指导建设一批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产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五是打造产业创新人才队伍。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实施尖端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行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以重大攻关项目、平台为纽带,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5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0名。加强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大力培育支撑高端制造的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六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放权赋能导向,全面深化科技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科技监督机制、科技决策机制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构建更加符合科研规律、更加宽松自主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感谢你们对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823

    联系人姓名、职务:李瑞 副处长             联系电话:0731-88955378

    联系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新韶东路467       邮政编码:410004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值班电话(24小时):0731-88955310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0731-88955363 (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12号提案的答复

2078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