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工信提案函〔2020〕155号
民建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收到提案后,我厅高度重视,组织相关处室就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承办处室科技处制定了提案办理工作计划,通过调研和走访,积极听取企业、科研院所关于“卡脖子”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办单位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进行沟通交流,形成了办理答复意见。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以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抓手,全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形成了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但我省优势产业链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零部件(装备)受制于人等现象,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我省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案中提出的四条建议,为我省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进一步强链补链,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产业链安全分析方面
1.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组织重大短板装备创新突破。研究制定了《湖南省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重点产业链短板装备摸底梳理,全省共收集重大短板装备产品174项,其中重点攻关的重大短板装备80项,重点推广的重大短板装备94项,向工信部推荐的湖大海捷、中航发南方公司成功获批国家重大短板装备专项攻关项目。二是编制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紧扣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先后编制发布了感知智能、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机车永磁电机等12条湖南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战略点有效聚集。三是做好重大装备推广应用。2019年,省内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43台(套),申报获得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84台(套),补贴资金7201万。
2.下一步工作。一是强化产业规划引领。编制好20条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对调整后的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等编制修订产业链推进方案,高位规划引领产业链建设。二是抓好产业链补短板工程。组织实施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研发攻关和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梳理制约我省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基础零部件并组织攻关,加快实现突破。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支持省内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整合产业链技术、装备、人才、市场等各类资源,协同攻克制约我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核心技术。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核心服务机构培育和引进。重点培育和引进专利代理运营服务机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运营机构,开展专业、精准、实时的产业链分析服务。
(二)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方面。
1.已开展的工作。一是引导企业建立加大创新投入机制。制定印发了《湖南省2018-20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经费投入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企业研发投入目标任务进行市州分解,明确市州目标任务,按市州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通知》,鼓励各级工信部门利用好现有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引导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投入机制。2019年省工信厅本级共支持企业项目资金约19.5亿元,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20个产业链为重点领域,组织实施技术创新“311”工程,进一步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提出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按年度发布《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引导企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力度。以具有一定研发能力或拥有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体,支持他们进行新产品开发。每年支持100项重点新产品实施推进计划,占领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又有强烈创新需求的中小微企业为主体,每年支持100项专利实施转化计划,支持他们对省内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专利发明进行产业化开发。三是组织推进“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2018年以来,按照省委“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统一部署,牵头组织了省“100 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以新产品开发为抓手,促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019年,全省117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完成研发投入26.21亿元,突破关键技术310件,新增专利申请数984件,专利授权数415件。项目完成投资91.8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0.15亿元,上缴税收10.53亿元,68个项目竣工投产,总体实施成效显著。2020年,组织实施“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120个,计划投资65.11亿元。四是持续支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从2011年开始,连续9年联合省科技厅,组织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截止2019年,共立项支持项目452项,投入财政资金11.7亿元。项目攻关突破了一大批制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北斗导航、大容量高速动车组、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1120kV特高压直流开关成套装备、航空发动机叶片用复合磨床、高导热碳基复合材料、安全解码芯片、高灵敏度基因诊断试剂等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创新产品。五是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制定下发了《湖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小巨人企业。围绕制造强省重点领域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新培育认定280家小巨人企业,全省小巨人企业达到760家,10家入围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下一步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目标任务。二是继续抓好“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建设。抓好现有项目的跟踪与推进,督促早日竣工投产见效,发挥项目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持续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认定3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实现到2020年全省培育认定1000家小巨人企业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荐一批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一批小巨人企业提升专业化水平,成长为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四是加强前沿领域创新部署,前瞻布局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等领域,突破超级地下工程智能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培育形成“3(装备制造、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3(新材料、自主可控、节能环保和新能源)+2(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产业集群。
(三)突出发挥四大主体作用方面
1.已开展的工作。一是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作用。我省国有资本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端领军人才和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在省政府发布的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中,省属监管企业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型轻合金、化工新材料、碳基材料、新能源装备、人工智能及传感器等10个产业链均有涉及,以中联重科、湘投控股、兴湘集团、湖南海利为代表的省属监管企业,在各自所属产业链内均为省内龙头企业。2019年,兴湘集团、湘投控股、湖南轨道交通集团等8户监管企业,其所属的20家子公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投资布局,主要涉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5大产业,已完成投资项目36个,共计投资195亿元。二是自2017年以来,省教育厅每年投入经费14亿元以上用于高校“双一流”建设,其中有专门的经费用于自由探索性前沿基础研究。每年在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工作中,着重强调了科研选题主要围绕形成科学技术突破的基础科学问题。今年2月,省教育厅及时转发了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出切实有效的落实措施,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修改相关制度文件。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获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并给株洲国创2亿元能力建设经费支持。2019年,方盛制药、三诺生物和中车时代电动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目前,全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27家。2019年,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目前,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01家。2019年,铁建重工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同时,新认定了1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019年给予各类创新平台奖励资金3450万元。四是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组织举办创新创业赛事。从2018年起,精心组织“创客中国”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双创”标杆赛事,累计吸引3850家企业参赛。两届大赛共形成各类对接成果560余项,其中达成融资意向12.5亿元。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制定《湖南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培育了83家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成功创建12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荐湘潭经开区等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获批国家双创升级特色载体,每个开发区将获得中央财政3年共计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补助。五是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湖南股交所建立“科技创新专板”。大力支持投贷联动试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债结合”的融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科技支行,目前已成立了长沙银行科技支行、交通银行麓谷科技支行等8家科技支行。大力推广科技保险和首台(套)保险试点。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公司联合市场资本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湘江新区设立全省首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吸引146家技术及金融机构入驻。六是发布了《湖南省产融合作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制度》(简称“白名单”),筛选895家企业进入2019年产融合作“白名单”,联合中行、建行分别出台“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名单企业融资促进方案,缓解银企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
2.下一步工作。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省产业规划,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以及强强关联产业集中,不断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能,持续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持续提升效益,发挥好经济发展“顶梁柱”作用。二是将持续对前沿基础研究给予经费支持,特别是涉及到“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引导高校结合湖南省产业链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指导高校及时建立和修订评价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提升我省产业链水平做出更大贡献。三是继续推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做好国家级创新中心培育和申报。完成好第二十六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继续择优推荐我省优势企业申报2020年度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修订发布《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修订版)》。四是继续壮大省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健全省、市、产业园区财政性引导基金联动机制。五是继续完善科技金融机制,支持发行科技型金融债和债务融资工具,推广投贷联动试点,完善科技型企业“投、贷、债、保”联动机制。
(四)着力破解人才瓶颈方面
1.已开展的工作。一是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牵引,深入实施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二是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展“海纳英才·智汇潇湘”系列引才活动,赴德国、英国引才,与160名海外硕士、博士等中高端人才达成签约意向,为高端人才来湘发展创业拓宽了渠道。三是加大科创人才引进力度。2018、2019年,围绕“五个100”重大建设项目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引进了226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其中先进制造业领域引进142人,占比达到63%,对引进人才,全职引进给予100万元、柔性引进给予60万元的财政奖励性生活补助。四是开展先进制造业人才职称专场评审。印发《长株潭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人才高级工程师职称轮值评审工作方案(试行)》,指导长沙、衡阳开展了两次评审工作,共有426人获评质量技术监督、机械与动力工程、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技术、电气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五是加强高层次专家选拔。2019年,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军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株洲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丁荣军等制造领域8名同志被评选为第五届湖南省优秀专家,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周黎民等制造强省领域22人被选拔为第四届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明等100余人被评为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一批人选。六是支持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建设。2019年支持增设湘潭宏大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吸引高层次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到新兴制造业企业从事科技研发工作,有力加强先进制造业企业博士后创新平台建设,促推企业科研水平提升。
2.下一步工作。一是继续实施、“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和引进“100个”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二是持续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十大支持、十大开放”政策,加快形成湖湘人才集群优势。三是继续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改革完善民营企业人才评价机制。面向我省新兴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职称专场评审。四是加快企业博士后站点建设,吸引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从事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工作,促推科研水平提升。做好先进制造业领域人才引进,设置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做好各类服务。五是总结长株潭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人才高级工程师职称轮值评审经验,改进完善评审工作,持续做好制造业高端人才职称轮值评审工作。
感谢你们对湖南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0年6月12日
联系人姓名、职务:姜鹏、科技处干部 联系电话:88955378
联系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新韶东路467号 邮政编码: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