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娄底市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工业经济运行开局好于预期。2020年1-2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居全省第五位,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工业开局好于预期
(一)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降低了疫情的影响力。从2月初开始,全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一是安全有序指导企业复工复产。相关部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组织推进工业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选派驻重点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联络员和派驻县市区指导组,到对规模工业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坚持规模工业企业开复工日调度的基础上,重点监测人员到岗、产能利用、用电、网格化管理等情况,安全有序的引导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二是全力保障企业达产达效。2月以来,全市出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令 第十五号》、《娄底市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抗疫情 渡难关 稳就业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若干措施》(娄人社发[2020]5号)等应急措施,从交通保障、加强企业服务、强化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保障企业尽快恢复产能。在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全方位保障服务下,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抢时间、赶进度,复原活力、开足马力,复工形势和生产运转明显向好。根据每日复工调度情况来看,大中型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一直明显好于小微企业;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约七成的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早已于20日全部复工;2月21日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和返岗率均保持全省前列。截至2月29日,全市复工率为96.5%,返岗率为91.9%,除2月退规企业全市规上工业全部复工复产。
(二)重点企业的正常生产起到了较好的稳定力。春节期间,全市共有35家规上工业企业连续生产,这35家企业2020年1-2月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48.2%,产值当月增长5.1%,累计增长11.9%;1-2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2.3%,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华菱涟钢、华菱薄板、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三家企业1-2月产值增速为15.8%,这三家企业增加值拉动全市增长3.7个百分点。这些重点企业的正常生产,成为我市规上工业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三)新增企业贡献突出形成了较好的拉动力。2019年我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8家,这些新增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影响明显,1-2月增加值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8个百分点。
(四)相关指标的协调匹配显现了较强的支撑力。 据电力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1-2月全市工业电力消耗14.5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为-5.0%,全省排名第五位。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1-2月全市实现工业实缴增值税3.26亿元,同比增速为-42.5%,全市税收增速在全省各市州中排名第四。
二、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后期压力不容忽视
(一)新冠肺炎影响,后期工业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延期,再加上因疫情仍未得到全面控制,造成企业受产业链不完善、订单减少、物流成本增加、资金压力增大、防疫物资短缺、返岗员工不足等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短时间内难以达产达效,对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速产生较大影响。分企业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900户,2月当月产值下降的有718户,占比达80.0%,1-2月累计产值下降的有539户,占比达59.9%;分行业看,全市规上工业涵盖的36个行业大类,2月当月增加值同比下降的有27个,占比达75.0%,累计增加值同比下降的有25个,占比达69.4%。分县市区看,全市6个县市区除经开区因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当月、累计增加值增速保持正增长,其余5个县市区当月和累计增加值增速均下降。
(二)部分企业关停,拖累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全市有40家规上工业企业因报批手续不完善、煤炭开采证照不齐全、搬迁、政策性关停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停报,40家企业2019年1-2月产值基数占全市产值基数的2.7%。其中冷水江市泰和金属有限公司(年产不锈钢30万吨)受报批手续不完善影响,于2019年7月关闭,拉低全市规上工业1-2月产值1个百分点。停产企业基数的存在,始终影响全年工业增长,急需新的增量予以弥补。
(三)发展后劲亟需增强。从工业投资来看,1-2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9%,低于全市全部投资1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34.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减少9.5%,比去年同期下降64.5个百分点。且1-2月全市5000万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有127个,相较去年同期减少17个,工业投资项目不足,直接影响工业发展后劲;从新建新投产企业来看,2019年全市入统新建新开工企业73个,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73家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个数的8.1%,但1-2月产值仅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2.6%,拉动作用有限。
三、几点建议
下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六稳”要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再添举措、稳定预期,努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开局,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力抓好工业企业达产达效。复工复产关键在于达产达效,受当前疫情冲击影响,企业尽管已复工复产,但人流、物流堵点没有完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不能畅通运转,个别企业生产后出现产品库存积压的情况,距离达产达效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要继续发挥好当前一人一企的驻企联络员帮扶功能,帮助企业完善生产要素,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要落实落细国家、省、市出台的各类应急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和兑现力度,用实打实的优惠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企业开足马力、提高产能、满负荷生产,通过加快后期的发展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
(二)稳大活小确保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推动全市工业稳定增长,既要稳大、又要扩小,做到大企业稳健、小企业充满活力。全市90家大中型企业占据全部规上企业产值的58.3%,但810家小微企业占据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41.7%,同样不可小觑,从1-2月份企业数据来看,810家小微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1.8%,拉低全市5.4个百分点。因此,必须一手稳住龙头企业,一手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要推动重点企业突出主业,注重培育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围绕现有产业上新高端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要关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政府解决小微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解决好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政策、资源向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倾斜,助推企业聚力创新、加强管理,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抱团发展,打造“顶天立地”龙头企业。
(三)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全年工业目标任务、打赢“十三五”规划收官战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紧盯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从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优势产业上发力,突出“娄商返娄”战略,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大长沙拓展区,争取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涟钢、三一、冷钢、VAMA、闪星锑业、电将军等龙头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沿着其产品线、供应链开展专业招商、链式招商,引进一批原材料就地深加工、产品部件配套、整机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二是要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加快达产达效。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也将有力带动全市钢铁、水泥支柱行业的发展,能有效减少钢铁、水泥企业库存,最大限度挖掘钢铁水泥企业的产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挂点重大项目制度,定点联系、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用地、融资、用工、要素保障等困难和问题,对新投资纳入开工计划的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采取承诺审批等方式,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审批时限,积极创造开工条件,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尽快形成增量。三是要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加快申报入统。要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四上”企业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奖补措施引导扶持培育“四上”企业,积极构建“个转企、小升规”的培育机制,落实各项企业入规后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入规意愿,形成工业经济的有效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