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工信部通报,2017年我省504套重大技术装备获得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保险补助资金19649万元,获保装备价值133.3亿元,获补资金居全国第一位。在2017年首次试行的全国首批次新材料推广应用保险补助项目中,我省得到的资助金额有望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勇于进行制度创新。2012、2014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重要技术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推广应用认定奖励制度,并实施鼓励支持企业每年攻克30项关键技术、开发100项新产品和转化100项专利的企业“技术创新311工程”,有力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我省连续3年获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保险补助资金居全国前三位,1039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获得国家补贴,获保装备价值186.94亿元,获补金额 3.13亿元(国家补贴保费80%)。
一是制度创新有力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热情。近年来,我省率先实施首台(套)首批次奖励等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实施企业“技术创新311工程”,有力激发了全省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2017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314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左右。2012年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制度以来,累计安排奖励资金1.8亿元,奖励产品453个,引导企业投入产品研发资金50亿元。2014年开始实施的重点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专项补助制度以来,累计安排资金1亿元,奖励重点新材料产品222个,获得支持的重点新材料产品申请专利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20多项。
二是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的重点技术装备和新材料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我省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奖励制度五年来,有力推动了装备工业快速发展。201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首个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产业,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253.5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1%。受益装备“湘救捞02”号成为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长江“东方之星”沉船打捞现场的指挥平台,磁悬浮列车、盾构机、海上风电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迅速融入“一带一路”,走进国际市场。我省实施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补助政策,帮助新材料产品应用企业提高了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了试用新产品的信心,促进了新材料产品的市场拓展,受益的222种新材料带动市场销售120多亿元。重点支持的湘钢新一代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目前船板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0%。湖南京湘磁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性能粘结钕铁硼快淬磁粉,通过绵阳西磁新材料有限公司试用,成功打破美国MQI公司同类产品在我国的垄断,用户由2013年的1户增加到2017年的22户,并打入日本应用市场成为本田和丰田的供货商。该产品总销售额由2013年的350万元迅速增加到2017年8000万元。
三是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成为国家出台类似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我省2012年出台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政策,2014年出台并实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专项奖励政策后,国家工信部对此高度重视。2014年年底,专门安排我委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年度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马凯副总理在工信部专题汇报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2015年,国家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和保监会组成专门班子,多次来我省作专题调研,2016年10月,在全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上,我省被安排做典型发言,向马凯副总理介绍了我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专项奖励等工作措施。国家以我省这两项制度为主要参考依据,组织专家论证,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建立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重点新材料推广应用保险补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