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
——2014年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十大亮点系列报道之二
永州:工业增速跃居全省第一
1-10月,永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2%,位居全省第一位。自6月份以来,永州已连续5个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一位。
在宏观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严峻形势下,永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不动摇,突出抓运行调度、抓项目推进、抓园区发展、抓产业承接、抓企业服务、抓政策兑现这“六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市工业在逆势中扬帆突进。
抓运行调度稳增长
工业是永州的短腿。该市下决心从2013年到2015年,用三年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项大突破,并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三大突破之首全力推进。市级领导分头主抓重点项目,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各种困难问题。各县区做好入统企业排查摸底工作,将规模达到要求的企业及时纳入重点调度、定期统计的范围。市、县两级经信部门坚持旬调、月调相结合,及时把握工业运行中出现的前瞻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速度增长。系列举措取得较好成效, 1-9月,全市新入统规模企业80家,排全省第1位。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658.9亿元,同比增长16.78%,实现增加值216.4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比去年同期前进10位。
抓项目推进强后劲
永州市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通过实施 “十百千工程”活动,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把引进增量、扩大存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工业后劲,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摆在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市政府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促进项目加快进度,尽快竣工投产,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同时,出台“十百千工程”项目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从200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年举办推新及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市级领导、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亲临现场,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评估。这些举措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在全市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抓园区发展筑平台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永州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要求,遵循“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原则,深入开展园区建设 “三比三看”活动。9月底,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流动现场会,找问题查差距,力促园区发展质量,掀起园区建设高潮,工业园区发展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增强园区承载功能。基本上做到园区拓展到哪里,水、电、路、讯、生活设施就配套到那里。推进县区工业园“五个一”建设。全年各园区引进落户规模工业企业10家以上、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以上、扩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储备1000亩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永州经开区2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积极推进生活类服务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园区配套功能。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按照园区就是特区的要求,大力简政放权,创新园区服务管理模式,市、县区的一些管理职能,如建设、环保、项目审批等可委托授权给园区管委会,特别是园区内企业需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核发、年审的各种证书,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收取的行政性费用,可以由园区管委会代收代缴,增强园区服务功能和发展活力。三是强化园区考核抓手。不仅考核园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考核园区的工作质量;不仅要考核园区,更考核园区所在地的县区委、县区政府,用好用活考核指挥棒,促进园区提速、提质发展,为工业经济的稳增长打造坚实的平台后盾。
抓产业承接创特色
永州充分利用示范区品牌效应,大力构建空港、铁路、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坚持对接央企名企、扩大与东盟经贸往来和小分队招商“三轮”驱动,提升开放引进的规模和效益。全市组织了40支市直小分队进行专门招商,除每年参加省里组织的大型活动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广州、上海、深圳、南宁、厦门、香港、台湾、昆明、湛江等主要转出地开展专题招商,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鞋、轻纺、服饰等加工贸易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永州正在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制鞋、毛纺基地。目前世界四大著名运动鞋品牌已全部汇聚永州,年产鞋量达到1.2亿双;蓝山县毛织企业达到500多家、用工6万多人,成为继广东东莞和浙江桐乡之后全国第三大外向型毛织基地。1-9月,全市轻纺制鞋产业完成总产值91.9亿元,增长24.9%。
抓企业服务解难题
树立“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服务人员”的理念,提高工作执行力。对中心城区重点工业企业派遣特派员,实行一对一重点帮扶,召开企业服务联席会议。永州市企业服务年办公室加大调度力度,共收集到用地、融资、市场、稳定、生产安全、税收、用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九大类困难和问题200多个,并正式交办到相关职能部门,督促职能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各部门把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到11月初,交办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效果显著。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难题,组织召开省级金融机构支持永州经济发展对接洽谈会,今年来共为56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12亿元。
长沙高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风头劲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5月26日,“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花落长沙高新区,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长沙高新区顺势而为,围绕组织架构、政策制定、招商推介、专题活动、平台建设和载体拓展等方面,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统筹推进,为全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经验,探索了模式。
移动互联网企业纷至沓来
创造软件产业众多“第一”的金蝶软件入湘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新业务;国内最大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在湘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今年以来,众多国内移动互联网企业纷纷入湘落户长沙高新区。截至今年10月,该区聚集移动互联网企业481家,从业人员过万人,注册资本总额22.987亿元,成为汇聚全省80%以上移动互联企业的产业集聚地。
“今年以互联网速度加快招商引资,平均每天引进1家移动互联网企业。”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办公室主任袁利民说。
为营造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浓厚氛围,长沙高新区通过专业力量优势,举办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研讨会、手机游戏研讨沙龙、新湘会深圳主题沙龙、京湘会麓谷交流座谈等产业研讨活动,激发湖湘青年的创业激情;举办“2014创新中国走进长沙”创新创业大赛、手机游戏主题展、中移动游戏基地“开放日”等交流互动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关注度、参与度;举办湖南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北斗卫星导航对接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项目对接活动,聚集移动互联网产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建立IT湘军、湖湘会、互联湘江会等微信群,聚集500多名企业高管及技术骨干人员,探讨移动互联网发展思路。持续的造势活动,吸引了大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入驻。央视网商城将其华中区域总部及其研发、运维中心迁往园区;中南地区最大的互联网数据云中心也将扎根园区;中移电子商务、拓维信息等一批省内企业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领域一路高歌;全省从事移动支付业务的企业数量和交易额均领先中西部地区。
政策扶持,致力产业集群
今年来,省政府把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2月19日,省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重点,要求从促进产业集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创新创业、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组织协调等八个方面着力。
2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从2014年开始,省本级连续五年每年整合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4月,长沙市政府出台《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2014-2016年行动计划》,长沙高新区制定《长沙高新区落实省市政府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办法》,省、市、区三级对同一产业均出台配套政策,前所未有,力度空前。
5月,省市区三级财政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资金发放,有21家企业获得专项补助3600多万元。9月,第二批1亿元专项资金发放。
长沙高新区还设立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公司,分期安排总规模3亿元的资金,以参股方式吸引社会投资机构入驻麓谷。
强化服务,力促产业腾飞
为更好地为集聚区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长沙高新区已建成长沙软件园、芯城科技园、麓谷企业广场、中电软件园、创业中心等一大批承载移动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载体,产业用房达100万平方米,其中用于承接移动互联网企业用房的孵化器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
搭建投融资服务体系,先后设立移动互联网投资、麓谷创投、中达担保、产业促进公司、麓谷小贷、麓谷担保、合成基金、麓谷天使基金、创投引导基金、高层次人才基金等,吸引聚集包括方正证券总部、长沙银行科技支行、浦发银行麓谷科技支行在内的投融资机构300多家,累计融资超300亿元。
园区投资45亿元用于水、电、道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并增加投入10亿元建设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着重打造Wifi和4G网络、基于云计算的各种技术和业务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等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环境。
今年以来,园区骨干企业转型创新发展,中移电子商务、拓维信息和快乐购物正向平台型企业发展;梦洁和善领科技已拓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威胜和华自科技的产品正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湘邮科技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也由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
未来五年,该区将每年投入1亿元作为移动互联产业专项资金,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将长沙打造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之后的全国移动互联网创业“第五城”。
崛起中的湖南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湖南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湖南省现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400多家,列入国家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整车企业48家。产品涵盖了轿车、载货车、越野车、专用车、客车、三轮及低速货车、摩托车等7大类。现有各类整车生产和改装能力约200万辆。2013年,全省汽车生产69.03万辆,同比增长74.45%,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46.39万辆,同比增长95.2%。2013年全省汽车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4.04亿元(含专用改装车),同比增长37.1%。其中,整车1036.4亿元,同比增长47.3%;零部件458.97亿元,同比增长28.5%。预计到2015年,全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亿元以上。
配套聚集 勾勒湖南汽车产业格局
随着吉利汽车、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北汽福田、众泰汽车、上海大众、比亚迪汽车、北汽集团、陕西重汽和德国博世、巨友轮胎等一批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来湘投资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长株潭三市为核心区域,衡阳、永州、常德、邵阳、娄底、益阳等市为零部件配套基地(或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长株潭集聚了全省汽车产业80%以上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拥有300多家规模以上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业随着国内外知名汽车集团入湘而落户湖南,如:罗佑发动机公司随吉利汽车来湘发展,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株洲北汽、长沙比亚迪等企业同步建设了发动机生产企业,广汽菲亚特长沙配套产业园进驻8家关键零部件总成生产企业。园区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湖南环保科技园、湘潭九华示范区、常德经开区、邵阳宝庆科技工业园和永州市长丰工业园等园区均拥有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衡阳高新区等一批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
群星璀璨 重大项目释放产能
一批“十二五”在建项目陆续竣工,产能逐步释放。如广汽菲亚特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的第一工程;广汽三菱轿车技术改造项目;湖南吉利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技术改造项目;长沙比亚迪新能源电动客车及底盘和轿车、微型车湖南基地建设项目;众泰江南汽车建设项目;北汽控股株洲基地自主知识产权乘用车建设项目;湖南华菱重型载货车建设项目;株洲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新能源客车建设项目和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工程专用汽车项目等。大众汽车为湖南汽车锦上添花。2013年5月,上海大众长沙项目正式开工,预计于2015年建成投产。第一期工程投资约120.8亿元,年产能30万辆整车,二期规划再增加30万辆整车的年产能。目前,上海大众汽车湖南基地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已启动公告的准入工作。上海大众投资长沙对加快湖南汽车产业发展,提升湖南汽车工业整体水平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新军突起 描绘新能源汽车重彩篇章
近年来,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涌现出了南车时代电动、比亚迪、中联重科、长沙众泰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长沙比亚迪K9纯电动大客车、中联重科的环卫车辆、南车时代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众泰纯电动汽车等在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众泰云100纯电动轿车已于近日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