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一化三基”战略,作出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基础上,2010年8月,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发展战略,继续把新型工业化摆在“四化”中至关重要的位置。回顾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是全省工业经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罕见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要素供应紧张等不利影响,全省工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战略的总体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工作举措,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总量规模快速壮大。2012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超过8500亿元,是2007年的3.2倍,5年年均增速达到19.4%;工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3%,比2007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全省工业领域千亿产业达到9个,比2007年增加8个。全省百亿企业达到15家,比2007年增加6家。2011年,五矿有色控股成为首家千亿企业,华菱、中联等企业正稳步向千亿企业迈进。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的全国工业发展质量年度评价报告,2011年湖南工业发展质量位居全国第九位,在全国的排位比上年前移3位,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2012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万亿元,是2007年的3.3倍。2012年1-11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7%,五年累计实现利润超过6000亿元。2012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6%,比2007年提高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机械、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2%,占GDP的比重达到10.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17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7%,比2007年提高9.2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2.2%,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区域结构明显优化。环长株潭地区核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长株潭三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7%;湘南地区开放崛起步伐明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大湘西地区后发赶超态势强劲,特色优势产业提速发展,全省工业经济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加大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力度,取得并转化了炭/炭复合材料、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全省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集聚发展态势强劲,2012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44.1%,比2007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五年新增千亿产业园区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9个。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五年新增千亿产业集群3个。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级和13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数字湖南”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积极推进产业“两型”化改造,全面完成工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五年下降9.9个百分点。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央企对接合作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与23户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71家央企实施对接项目294个,实际到位资金2000亿元。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8300多个,承接转移项目新增税收85亿元,引进了一大批战略投资者,2012年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25家。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华菱收购FMG部分股权、中联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南车时代电气控股丹尼克斯等取得良好成效,迈出了资源配置全球化、生产布局全球化、市场网络全球化的坚实步伐。
支撑能力全面增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2年,预计全省国有规模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49亿元,是2007年的1.72倍。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面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省非公经济带动能力全面提升,2012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1.28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7%;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878.4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8.6%。紧紧抓住能源保障、金融支持、土地供应、人才支撑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人才供需对接和银企合作,有效破解了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城镇、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快改善,政策、法治、市场、服务等软环境明显优化,为工业经济要素集聚、市场开拓、项目建设、转型升级等营造了良好环境。
[来源:推新办 责编:喻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