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发展绿色生产
【纲要摘登】
● 在经济发展和产品生产过程中贯穿循环经济理念。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围绕绿色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培育绿色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特邀嘉宾:省经信委副主任 刘平凡
“循环经济倡导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符合科学发展观。” 省经信委副主任刘平凡认为,基于我省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和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实际,建设绿色湖南尤其离不开循环经济。
刘平凡说,工业生产应当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设计、原材料投入、生产加工、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的再循环。
《纲要》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和产品生产过程中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刘平凡深表赞同。他说:“近年来,湖南在发展循环经济上步子越迈越大,一大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工业园区建设亮点纷呈。”
“永兴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就是亮点之一。”刘平凡介绍,该园形成金属综合回收、贵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年回收再生白银1900吨、黄金6吨、精铋2000吨、碲100吨、铂族金属3吨,其他20多种有色金属15万吨以上。以此计算,相当于每年减少了4000万吨以上的有色金属原矿开采量,相比从原矿中提取等量金属量,可节约标煤90万吨、节水52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5万吨。
“永兴示范园进行金属综合回收的原料是有色金属废渣、废料、废液等,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的回收机制和网络。”刘平凡认为,循环经济不能局限在一个企业、一个园区、一个产业,而应当是各部门通力配合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
生产过程清洁环保不容忽视
特邀嘉宾:省社科院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史永铭
“用太阳能发电,绝对的清洁环保。然而围绕这一领域形成的光伏产业,却常常被描述成‘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省社科院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史永铭介绍,以光伏产业中能耗最高、排污最重的多晶硅生产环节为例,最近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能耗和环保都不达标,近年来也屡有外省多晶硅生产企业污染事件见诸报端。
“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节是否同样清洁环保,往往容易被忽视。”史永铭说,《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效地针对了这一问题。事实上,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四氯化硅的转化率,再使用闭路循环解决四氯化硅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实现生产废料、废气的回收利用和“零排放”。
“通过技术改造升级等手段实现清洁生产,一方面可以降低甚至消灭污染,从长远角度上讲,其节能降耗、回收利用的技术特点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史永铭认为,在产业发展中贯穿清洁生产的理念和实践,是建设绿色湖南、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环保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特邀嘉宾: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王会龙
在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厂的一间环保车间里,数十条存活了几年的金鱼在水池欢快地游动。令人称奇的是,池中用来养鱼的是净化处理后的重金属废水。
废水养鱼的奇观,源自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帮助该厂建设的重金属废水电絮凝处理系统。该设施实现每年减排并回收镉、铅、砷、锌等重金属89.41吨,处理后的废水能够完全回收利用,该厂向湘江排污彻底成为历史。
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会龙认为,环保产业为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等环保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设备支撑,也正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像华时捷公司这样的环保企业数量达870余家,预计今年环保产业总产值可突破600亿元。
王会龙说,《纲要》明确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列为绿色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之一,让他备受鼓舞,“增强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使命感。”
“我省环保产业离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王会龙表示,《纲要》的出台将成为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努力推动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尽早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相关工作目标。
因地制宜两型发展
特邀嘉宾:湖南大学两型研究院院长 乔海曙
湖南大学两型研究院院长乔海曙一口气列出了合理的产业布局的“N多”好处:能放大地方优势,建立适应地方发展条件的产业体系;能预防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好人居环境的建设;还能促进产业集聚及规模效应的形成。
“长株潭科技、资金、人才资源丰富;湘南交通、地理区位优越;湘西有独特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乔海曙认为,我省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十分鲜明。《纲要》提出围绕绿色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我省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扶贫开发区的战略区域划分,分别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和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业,体现了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布局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纲要》为这些区域的产业发展,加上了一个‘两型化’的大前提。”乔海曙解释,这意味着我们今后的产业发展,不能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子,要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产业的“两型化”发展,乔海曙认为,应当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做好产业项目的审核,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等方面着力。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