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着今年1—9月《湘潭经济形势分析》,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连续几年高开高走的情况下,规模工业增加值又一次实现了同比增长20%的高速度。
湘潭市的规模工业,大都是技术含量、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企业。规模工业高速发展,就意味着新型工业化的快步前行。
自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的战略口号时起,作为我省传统工业大市的湘潭,就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抓手”。
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质传统工业,是湘潭新型工业化大步向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坚决执行118家“五小”企业退出政策,以节能减排指标大大提升为依据,传统工业已经新芽初绽:单位能耗由2005年的2.1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66吨;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4.48吨标准煤下降到1.95吨。通过构建“立体环保”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5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技术革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型工业产业集群有如春苗出土。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今年,他们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湘潭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打造“3+3”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即: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并出台了扶持措施,实行“四个一”工作机制(每个产业由一名市委常委牵头联系、一个工作班子主抓、一个行动计划支撑、一名工作队员协调联络)。
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了研发进度。“十一五”期间,湘潭新产品开发项数一直在全省处于前列。被列入省级企业技术创新指导性计划以上项目达到216项,220吨电动轮自卸车、2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四轴联动数控缠绕机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项目通过省以上鉴定。同时,创新平台建设大见成效,“江南”、“湘电”和“江麓”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安电气”、“迅达集团”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该市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湖南著名商标94件。“中国名牌”实现了零的突破,迅达集团和湘钢的主导产品获此殊荣。
重点项目建设大步推进。一是以驻市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与央企合作成效明显,已与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冶集团、南方汽车等对接合作10个项目,引进资金28亿元。二是加快企业裂变,以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大企业到工业园区裂变发展。到目前已形成裂变项目60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形成的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元,利税52亿元。同时,注重招商选资,引进了吉利汽车、铁姆肯轴承、中冶京城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如此“三杆齐下”,“3+3”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成为了湘潭新型工业化快速前行的强力引擎。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