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跃上400亿元台阶
2008年,在国际经济形式趋紧的大背景下,株洲市工业延续了近年来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势头。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44亿元,同比增长18%。
新年,株洲市工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但也有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调整优化结构及沿海产业转移等难得的机遇,挑战和机遇均前所未有。
目标: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
“积极应对压力,株洲工业在2009年完全可以再创新优势,再铸新辉煌!”市经委主任罗伟描述了这样的发展目标――规模工业总产值1180亿元,同比增长23%左右,增加值400亿元,同比增长18%左右;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同比增长18%;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5%以上。
措施:三个两手抓,做好“加减乘除”
“用规划引导工业发展,用政策促进工业发展,用改革推动工业发展,用服务帮助企业发展。”罗伟说,工业发展要围绕市委书记陈君文提出的“加减乘除”思路做文章,即在扩大企业融资和项目投资上做加法;营造好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做好减法;技术改造,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产生乘数效应,做好乘法;淘汰落后产能,做好除法。
市经委将坚持三个两手抓。一手抓“大”,推进“5115”工程,打造产业旗舰;一手抓“小”,推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发展。一手抓“老”,让传统产业实现提质改造,一手抓“新”,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大企业裂变新项目。一手抓“硬”,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工业楼宇和创业服务中心,一手抓“软”,实现服务产业软环境优化(包括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政策:发展中小企业利好政策上半年出台
罗伟称,上半年,市政府将出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解决面临的困难,支持骨干企业超常规发展。
同时,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资融资、创业辅导等领域,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名牌和驰名商标;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素质;依托高新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创业基地,加快科技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配套产业园等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
格局:“一区三城”同时发力
突出抢抓机遇,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历史契机,利用获批的34平方公里土地,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着力在清水塘区域的湘江南北两岸布局株洲工业发展的集中区,建设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依托的“电力机车城”、以董家?为依托的“航空城”、以醴陵陶瓷产业为依托的“中部瓷都”、力促形成“一区三城”的产业发展格局。
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和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经济实体,以包区整片开发等模式参与园区开发;建立健全集约用地政策标准,鼓励发展楼宇经济,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积极培育、辅导、推荐优良企业上市,探索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壮大企业的资金实力。在要素供应、周边环境等方面加强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尽早竣工投产。
循环经济:要走在全省前列
罗伟认为,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经济重新洗牌的时机,着重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牢固树立抓节能减排就是抓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
在加快清水塘地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中,将立足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内涵改造与外延发展相结合、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使清水塘传统工业区的企业装备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管理和信息化得到较大提升,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先行区。
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及产能企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逐步达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在治理污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