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上官智慧
无人车启动、无人机起飞、接收任务指令、无人机自主飞行、降落抓取、精准投放……
10月15日下午,在备赛教师陈磊军的编程操作下,空地协同无人机行云流水般完成一系列指令后,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俱乐部”飞行训练场里一片欢呼雀跃。
“有余总,信心足;信心足,能夺冠!”陈磊军说,只要有“余总”指导,金牌到手绝不遥远。
原来,这场技能训练是为了参赛下半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技能大赛(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陈磊军口中的“余总”,就是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维修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余洪伟,也是该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更是一个拿奖拿到手软的“金牌教练”。
斩国际金牌,实现国家零突破
今年29岁的余洪伟,阳光帅气,些许稚嫩的脸蛋儿上时刻挂着笑容,若不是有学生上来称其“余老师”,记者甚至以为这就是一名大学生。
当得知进入学校当老师的余洪伟只有24岁时,记者心生疑问,“如此年轻,拿什么让学生心服口服?”
“机器不休,训练不停。”这是余洪伟的回答,也是此次采访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2017年6月,刚入职的余洪伟,就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创建了无人机俱乐部。他说,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实操性极强的专业,切莫“纸上谈兵”,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这个俱乐部的创建,就是希望孩子们学以致用,并让他们越来越热爱自己的专业。”
然而,起初的团队并没能被学生看得上,后来,随着俱乐部多次代表学校斩获一系列大奖后,学生们争相加入,可谓“一票难求”。
这“一票难求”的背后,是“机器不休,训练不停”。
团队成立的当月,余洪伟接到带领学生参加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任务。从未有过经验的余洪伟,赶紧申办暑假留校手续,并在教学楼负一楼走廊用呼啦圈和注水旗杆简易搭建训练场地,并同参赛学生开启每日循环的“白加黑”训练。最终,虽然成功杀入全国总决赛,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对竞赛设备的不熟悉,他们获得了三等奖,但却是学校在无人机领域的首次获奖。
“正因为这次失败,才有了后面无数次的成功。”赛后,余洪伟静下心来找差距和不足,在失败中反思,在复盘中进步。之后,余洪伟带领的队伍频频斩获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各种奖项,尤其是在俄罗斯举办的2019第三届金砖和欧亚国家高科技公开赛上,由余洪伟指导的学生斩获无人机操作赛项金牌,实现了中国在此项目中零突破,并在中国参赛代表团中引起轰动。
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
在2017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周凯鹏的眼里,余洪伟不仅是老师,更像兄长般关爱着他、鼓励着他,给予了他“灯塔”式的眼界和成长。
时间线拉回至2019年。当年,周凯鹏在余洪伟的指导下,参加2019第三届金砖和欧亚国家高科技公开赛,斩获国际金牌,一时小有名气。但周凯鹏心里明白,如果没有余洪伟,就没有此刻“高光”的他。
“有鼓励,也有严厉。”目前已在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职,还是该校无人机团队的骨干力量的周凯鹏回忆,曾经的他,每天只顾着打网游、睡懒觉,好在余老师发现了他的天赋,并不断发掘他的潜力和助他奋斗圆梦,“余老师就像是‘人生导师’一样指引着我。”周凯鹏感慨。
为学生圆梦的余洪伟,其实,也在不断地为学校的老师圆梦。
今年5月,学校成立了以余洪伟命名的“技能大赛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发挥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竞赛水平,为学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采访余洪伟的当天,他正在工作室与备赛老师围绕“无人机目标识别时的飞行高度”展开激烈讨论,当意见不一致时,甚至还有“出汗”“红脸”等现象。
参加讨论的老师贾景生介绍,这种“红脸出汗”的讨论令人情绪高涨的瞬间,也是不少“金点子”诞生的来源,像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受老师们喜爱。
“社会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杜绝我会什么就教什么的做法。”为更好的履行育人职责,余洪伟总在时间里“挤海绵”。每逢外出考察、走访企业时,余洪伟总是“追问”各种最新技术,回来后再糅合传授给师生,让知识永不“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