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平谈"湖南文化现象"两点经验:文化先于经济 自学成才
2010-09-20 09:50:17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下午,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主题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访谈。路建平表示,分析“湖南文化现象”两点经验,一是文化发展在一定领域优先于经济,二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自学成才,积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这是湖南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重大经验。
如何理解文化生产力?
怎样理解文化生产力?当前我们继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哪些意义?湖南有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经验?对此,路建平做了独到的分析和理解。
路建平表示,文化生产力这个概念并不陌生,早就提出来了,在实践当中也产生了作用。简而言之,文化生产力就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而所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说到底就是要提高这种能力。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二是发展文化事业,三是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工作实践中讲,就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为何要解放文化生产力?
路建平表示,湖南要继续朝前走,还必须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首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要求特别明显。按国际经验,人均GDP到了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的支出应该占到总支出比重的20%左右。我们国家人均现在已经到了3700美元,按照这个测算,文化消费的支出总量从全国来讲是4万亿左右,但我国实际上还不到一万亿。这说明文化消费需求的空间潜力特别大。
其次,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回过头来看,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在经济发展当中,世界的趋势是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相当明显,但是我们还没有适应这个趋势。再加上扩大开放,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有不适应的地方。
最后,发展文化生产力,生产的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我们目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规模还是效益,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平。要提升这个水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要发展创造活力。
湖南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算起,在过去将近十年、包括“十一五”期间,我们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要取得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突出成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实践到理论、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和过去相比,力度大、效果好,它是前所未有的,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从过去的比较小到现在比较大,也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文化和产业结合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发展文化事业,从提出建设精神家园到实施惠民工程,从现在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丰富群众性的文化生活,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总体状况是什么样的?路建平表示,简单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平稳、较快的发展当中,湖南经济步入了“快车道”,进入了“万亿俱乐部”。二是在政通人和当中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一个是物质方面有成就,二是精神层面也有收获,叫做发挥了精神文化的力量。有了精神文化的力量,湖南的外界形象包括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湖南文化现象的经验是什么?
路建平认为,湖南的形象、影响力得到提升,和湖南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即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说到底是湖南的文化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或者说网友也都听说到的“湖南文化现象”。总而言之,“湖南文化现象”有两条经验是比较实在的:
第一条经验,文化先于经济。湖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实行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比如包括湖南广电、湖南出版、湖南动漫等领域先于经济发展的经验。这条经验是相当不容易的。
第二条经验,自学成才。湖南过去在全国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不是第一批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但是它创造的一条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即自学成才。中央领导同志看湖南的文化产业、文化发展,表示湖南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自学成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主要就是创造了一个体制和机制创新,面向市场,推动发展这么一条经验。这是我们过去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