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沧桑巨变六十年 星城工业铸辉煌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9年09月08日 09:40 【字体:
     沧桑巨变六十年 星城工业铸辉煌
  
  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09-05
  
  
  新中国60华诞在即,回眸60年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雨历程,倍感欢欣和鼓舞。长沙工业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为长沙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时,长沙的工业建设是从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基础起步的。1949年,全市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轻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84%。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工业突飞猛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长沙全部工业总产值达3230.8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311.27亿元。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建国后,长沙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58亿元发展到1960年的12.05亿元;但在随后改革开放前的十几年里,长沙工业一直停滞不前,工业总产值在14亿元左右的低水平徘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沙工业突飞猛进,1991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38.97亿元;2001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34.96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6.06亿元;2007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448.76亿元,2008年登上了3000亿元台阶,达到3230.84亿元,为1949年的5570倍,1950-2008年年均增长15.4%。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7%,超过1950-1978年平均增速(13.7%)4个百分点。
  1998-2008 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效益指标(亿元)
   年份
  产品
  销售收入
  利润
  总额
  利税
  总额
  应交
  增值税
  1998
  253.17
  9.99
  59.56
  17.36
  1999
  291.69
  17.69
  59.55
  19.26
  2000
  321.25
  21.18
  71.77
  20.76
  2001
  353.90
  24.02
  78.98
  23.73
  2002
  429.69
  33.21
  83.40
  24.81
  2003
  567.90
  47.02
  115.79
  28.51
  2004
  749.02
  56.99
  149.86
  34.78
  2005
  935.16
  64.03
  177.07
  48.23
  2006
  1235.02
  95.05
  223.70
  57.24
  2007
  1751.85
  170.49
  339.69
  79.28
  2008
  2528.15
  202.30
  544.37
  123.67
  2、工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长沙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在经济总量中占比逐年提高,1978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8%,到80年代初期,长沙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以上;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2002年工业占GDP的比重降到了最低谷,为29.3%;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工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回升,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7%。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工业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1979-2008年,长沙工业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39%,其中贡献率最高的1989年达95.6%。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的快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牵动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变化对GDP增长速度的变化影响极大。1979-2008年,长沙工业增长与GDP增长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规律。一旦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增长周期,则GDP也进入快速增长周期;反之工业增长进入低谷,则GDP增速也随之下滑。
  二、工业对全社会贡献突出
  1、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近年来,在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效益稳步提高,为地方和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28.15亿元,实现利税544.3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达202.3亿元,比1978年增长80倍。 2008年,长沙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全市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96.79%,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28.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0%,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2.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2万元/人。
  2、工业税收成为全市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税收179.1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48.9%。在工业税收中,制造业税收占93.3%。在国民经济的十八个大类中,制造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45.6%,位居各行业之首,高于排名第二的批发和零售业34.5个百分点,高于排名第三的房地产业35.1个百分点。
  3、工业企业为全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工业企业少,从业人员不多,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和技术素质十分低下,职工平均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寥寥无几。经过60年的发展,长沙工业企业职工队伍从小到大,不断壮大;文化程度由低到高,整体素质逐步提高。2008年,除个体单位外,全部工业法人单位拥有从业人员73.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3.2%。从学历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5.36万人,占20.8%,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有0.77万人;从技术职称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有3.68万人,占5.0%;从技术等级看,具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的有0.37万人,占0.5%。
  三、工业比较优势逐步提升
  1、工业在全省各市州中优势明显。随着近年来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沙工业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2008年长沙工业增加值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岳阳市783.3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3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32.8亿元,同样位居全省市州之首,占全省的比重达26.1%。
  2、工业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地位稳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的排位得到稳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前列。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03年的24位上升到2008年的16位,增长速度由2003年的12位上升到了2008年的第9位。
  3、工业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不断提升。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长沙工业逐步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以越野车为代表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路面施工机械、建筑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溴化锂直燃机空调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等为核心的制造产业在国内外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核心竞争能力产品和技术的工业企业。
  四、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近年来,长沙始终坚持“兴工强市”战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从2008年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长沙在资源节约、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在2007年、2008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长沙均位居全省十四个市州之首。
  五、主要产品成倍增长
  伴随着长沙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类产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举主导国内乃至国际同类产品市场,有力地支援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从主要产品产量看,一方面长沙传统制造产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8年发电量达41.74亿千瓦小时,为1949年的329倍;卷烟329.6万箱,为1949年的79倍;原煤351.34万吨,为1949年的351倍;水泥1112.69万吨,为1962年的556倍;汽车82573辆,为1976年的351倍;交流电动机210.2万千瓦,为1976年的15倍;高压开关板3564面,为1965年的10倍。另一方面,作为长沙支柱产业的工程机械类等新兴工业产品蓬勃发展,2008年生产混凝土机械10159台、压实机械1768台、铲土运输机械3492台、清扫机械2482台、起重设备319148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23.9%、7.9%、129.7%、48.3%和37.9%。
  六、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长沙工业的结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变化,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工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1949-1978年,我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6年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国有企业数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17.4%,集体企业占82.6%。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个体、私营、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等其他经济成份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1%,工业总产值占38.7%(国有企业占22.1%);集体工业企业数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1%,总产值占1.5%;股份合作及股份制企业数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8.0%,总产值占59.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占7.4%,总产值占9.5%。
  2、工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长沙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也是长沙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一是轻重工业实现协调发展,建国初期,长沙工业以原始的轻工业为主,经过60年的发展,轻重工业比例日趋协调,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中,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3;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了长沙产业结构的升级。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4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2%;与1995年相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010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了227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了456倍。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平均年创产值由1957年的85.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49.1万元,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达到1.29亿元,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湖南中烟工业公司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成为了长沙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2008年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145家,其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和拥有资产分别占规模工业的57.7%和61.1%,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至99亿元之间的有20家,达到100亿元以上的有3家。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集中度提高,实现了规模效益,体现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4、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市委、市政府结合长沙工业经济实际,重点发展和扶持优势产业,有力地推动了长沙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占据了长沙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成为了拉动长沙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8年六大产业集群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共计512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24.5%;实现工业总产值108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0.4%;实现工业增加值309.36亿元,增长32.0%;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2.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4个百分点;资产总计达936.3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产的34.8%;实现销售收入1068.0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2.2%;实现利税99.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的18.3%。
  5、工业园区蓄势待发。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兴工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模式。长沙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园区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自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园区兴工”战略以来,园区工业企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2008年园区工业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55.6%。二是园区工业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近年来,长沙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园区,全市78.2%的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主要在园区聚集,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也全部落户于园区。园区工业有效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了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长沙工业发展的新篇章;60年后,一个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长沙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伴随着60年的发展与改革历程,长沙工业实现了飞跃,铸就了辉煌。展望未来,长沙工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丁伟]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值班电话(24小时):0731-88955310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0731-88955363 (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长沙:沧桑巨变六十年 星城工业铸辉煌

768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