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区信息化经验扫描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9年04月21日 11:56 【字体: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意见》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该市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以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基层政府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背景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 2008年该市本地生产总值 7806.54亿元,人均 GDP超过 1万美元。深圳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素质年轻人才,也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深圳不到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2008年末常住人口达到 876.8万人,还有大量流动人口,人口密度高,城市管理任务艰巨。 200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全面实行城市化管理,并形成市、区、街道和社区工作站四级政府管理架构。其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既是政府管理职能在基层的延伸,也是政府直接面向市民的窗口。政府基层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众多,人手严重不足,工作任务艰巨。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善工作效率,提高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深圳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发展较快,大部分职能部门都实现了日常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其中计划生育、出租屋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统计、安全生产等十多个应用系统在多数区都已实现联网运行,并延伸至街道和社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随着下发街道和社区垂直应用系统的增多, “纵强横弱 ”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表现在上级部门下发的垂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不能互连和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严重;数据多头采集、重复采集,基础数据不一致、不准确;基层管理难度大,重复劳动多,工作负担重;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技术规范,整体效益不高等。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力度,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发挥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也是该市下一步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几年深圳市以政务信息化为重点开展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统一推广社区信息化试点成果,使全市的社区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提高了政府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主要经验和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统一领导,协同推进
  社区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存在 “政出多门,分头建设 ”的弊端。针对基层应用系统众多、信息孤岛严重、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该市 2006年印发了《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和《深圳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市发改、市民政等与社区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协同推进,区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社区信息化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基于社区、面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合力,有力规范和推动了社区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开展。
  根据《深圳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暂行办法》,新建社区信息化项目和拟下发社区使用的应用系统,在立项前需通过同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审核,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同时,市信息办会同市发改局和市民政局,在该市 “固本强基 ”项目建设专项经费中设立社区信息化专项资金,对各区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引导和资金扶持,形成了社区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局面,提高了社区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二)统一标准,试点先行
  深圳的社区信息化采用试点先行、总结推广的模式,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市信息办会同市民政局、市发改局从 2005年开始在罗湖区进行了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该项目也被国家发改委列为 “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 ”试点项目)。在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市信息办会同市发改局、市民政局多次召集全市各区共同研究建设方案,征求各区对试点项目的意见,确保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能够满足全市各区的要求。
  试点成功的 “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根据社区工作的特点,通过单点登陆有效整合了社区现存的多个应用系统,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了界面统一、简单易用的 “政务通 ”功能,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通过统一接口,实现平台与劳动、社保、计生和民政等上级部门下发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探索出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模式;通过区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 “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 ”,保证了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并为提高社区服务和综合管理水平,优化和创新工作模式提供了保证。
  在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同时,为解决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市信息办会同市民政局、市发改局组织制定了《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化技术规范》,并于 2006年 8月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国内第一部由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的社区信息化技术标准,为规范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提供了技术保障。此标准已在全市推广使用,有效提高了该市社区信息化的应用水平。目前,该市有关部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社区信息化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为推动基层街道和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市信息办会同市规划局制定了《深圳市统一空间基础网格》标准并由市质监局于 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国内首次对整个城市范围进行划分,也是首次对整个城市进行基础网格划分。各职能部门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基础网格基础上,划分工作网格。统一空间基础网格的划分,为解决基层街道和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界限不明、权责不清等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效支撑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促进了城市基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
  (三)统一平台,鼓励创新
  在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取得成功后,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统筹工作,解决社区信息化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全面快速提高全市社区信息化总体水平,按时完成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任务,深圳市政府办公厅于 2007年初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该市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市各区按照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 ”的原则,加快推广试点成功的社区政务信息化统一基础平台,并结合本区实际进行深化应用。统一基础平台的推广,确保了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全市各职能部门的应用系统只需和统一基础平台实现对接,就可以满足各区对垂直应用系统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减少了重复建设,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财政资金。
  为发挥各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区在统一基础平台上结合各区重点工作进行创新,深化应用,形成百花齐放、亮点频出的局面。福田区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电子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构建政府网上 “虚拟服务大厅 ”,给企业和市民提供多种便利;龙岗区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化平台,创新构建 “大综管 ”管理模式,成为深圳乃至广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品牌,得到了中央综治委的充分肯定,并获得第七届 “中国改革十大创新案例奖 ”;宝安区通过建设 “社区信息直通车 ”,在区领导、政府各部门、社区居民和企业间搭建起 “信息直通车 ”,为居民、企业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落实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服务企业 ”的服务型政府要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围绕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利用社区网格化信息平台对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进行动态治理,努力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通过近四年的摸索和实践,该市探索出了 “统一采集在社区,统一数据在各区,统一标准在全市 ”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解决了 “叫好 ”与 “叫座 ”的辨证关系。统一标准在市里,促进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统一解决技术层面的 “叫好 ”问题;统一数据中心在区里,统一管理全区的各类数据,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统一数据采集在基层社区,确保人口、房屋、企业等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各区结合本区重点工作,在统一平台基础上深化应用,解决了社区信息化系统在基层好用、适用、简单、方便的 “叫座 ”问题。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统一平台保证资源共享和数据一致性、准确性
  深圳社区信息化统一平台通过对异构系统的有效整合,以及区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形成前台统一单点登陆、后台数据统一存储分发、中间层各应用系统分别处理业务的三层体系架构。此体系架构并不 “消灭 ”社区现存的应用系统,保留原有应用系统对既存业务的处理,消除了各职能部门对系统整合的顾虑。同时通过区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了 “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 ”的资源共享模式。
  同时结合网格化管理思路,在每个工作网格中由统一的协管员负责网格内人口、房屋和法人等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维护,并集中到区数据中心供各业务部门共享使用,避免重复采集、多头采集,保证了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也提高了数据的权威性。如龙岗区目前各业务部门的主要工作都依赖于区数据中心的统一数据开展,社区信息化各项工作的推进也得到了各业务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市信息办目前也考虑将社区采集的数据作为该市人口、法人基础库建设的重要数据来源。
  (二)网格化管理提高城市基层管理水平
  各区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化平台,结合网格化管理手段,整合工作网格内的信息采集员、执法工作人员,明确责任领导,实现各职能部门在基层的协同办公、联动处置,减少基层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权责不清、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如该市龙岗区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开展的 “大综管 ”实践,就是以事件处置为核心实现 “大执法 ”。在每个工作网格内整合资源,实行 “多员合一、一岗双责、责任到人 ”,利用社区信息化平台统一采集网格内的人、部件和事件信息,按照统一的分级分类事件编码标准,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力量,按照 “信息采集、事件受理、分级分类、任务执行、执行反馈、汇总监督、综合评价 ”七个规范工作流程进行处理,打造统一信息平台上的联动工作机制。
  (三) “一站式 ”服务给社区居民提供多项便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事务办理和各种便民服务的要求日渐增加。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利用电子政务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依托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区、街道、社区面向群众、企业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 “一站式 ”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与透明度。如宝安区通过社区信息直通车建设,居民可以网上申请办理入学、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居家养老、低保、老龄证等事务,社区工作站人员网上接收,并按程序办理,大大方便了居民。同时在社区开展信息服务站试点,给小区居民提供免费上网及政府公共信息查询,使居民就近享受到政府便利服务。
  (四)创新工作模式减轻基层人员工作负担
  社区信息化平台通过单点登陆和系统整合,使社区工作人员无需再面对多个业务系统,只需在一台电脑上登陆一次即可处理所有社区业务,受到基层人员的普遍欢迎。同时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反馈,将常用的上级各部门的数据统计报表进行规范定义,设计成简单易用的 “政务通 ”功能。现在社区工作人员利用社区信息化平台,只需轻点鼠标,即可按照预先定义通过区数据中心调用相关数据,自动、快速、准确地生成有关统计报表,大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
  (五)数据挖掘提高政府宏观决策水平
  以前各垂直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相关人口数据,但区一级政府往往无法掌握本辖区内全面的人口信息。社区政务信息化平台通过区数据中心建设和统一数据采集等手段,促进了资源共享,也使基层政府能够及时掌握本辖区内全面的人口信息。同时可对区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决策分析,给区、街道和社区工作站提供不同层次、基于不同条件的辅助决策模型,为学位规划、维稳综治、执法人员配备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有力依据,提高各级政府行政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同时在统一标准前提下,结合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从社区的实际工作重点出发,解决好基层的应用问题,才能切实提高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社区信息化充分体现了在现有的 “条条管理,条块结合 ”的行政框架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政府条块的各种力量,实现 “以民为本,和谐发展 ”的建设目标。
  (摘自《中国信息化》)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值班电话(24小时):0731-88955310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0731-88955363 (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深圳市社区信息化经验扫描

7686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