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世界信息技术与产品:融合成为主旋律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9年02月13日 09:38
【字体: 大 中 小】
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08 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次贷危机、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都对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2008年 10月以后,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联合国已将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下调到 1.8%,比 2007年回落 2个百分点。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也影响到整个信息产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但 2008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总体发展依然相对平稳,世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创新依然活跃,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应用向更深层次发展。
市场总体发展相对平稳 增速急剧下降
2008 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总体保持相对平稳增长态势,但受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增长速度与前两年相比急剧下降。预计未来两年市场增速缓慢,但总体呈平稳发展态势,增速保持在 4%左右。
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步伐稳健,内涵更加丰富,融合在多个层面展开,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由硬件制造向信息服务转型的态势。
无线通信设备增长最快
2008 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总体保持相对平稳增长态势,但受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增长速度与前两年相比急剧下降。 2008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产销值分别达到 16595亿美元和 16647亿美元,仅比上年分别增长 2.6%和 3.2%(见图 1、表 1),而 2005年~ 2007年市场规模增速都维持在 6%~ 8%之间。预计未来两年市场增速缓慢,但总体呈平稳发展态势,增速保持在 4%左右 (见表 2)。
从各类电子产品的市场增长来看,与前两年电子元器件增速最快不同, 2008年,无线通信设备增长最快,增长率为 4.5%,市场销售额为 2659亿美元,其次是计算机类 (电子数据处理设备 )和控制与仪器设备,销售额分别达到 4663亿美元和 1238亿美元,增长率同为 3.9%。在各类电子产品中占市场份额最大的依然是电子元器件,其次是计算机类产品、通信产品 (包括无线通信和电信 )及消费电子产品,这 4大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0%、 28%、 21%、 9%(见下图 )。
近几年电子产品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电子、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汽车电子等产品应用的进一步扩展,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动力。据 IDC等国际权威机构预测, 2008年,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数字相机、软件服务等增速均将达两位数。预计全球 PC出货量将增长 15.2%,达到 3.1亿台(其中笔记本电脑增长 34.5%,出货量达到 1.453亿台),手机出货量为 13亿部,液晶电视 1亿台,数字相机 1.5亿台。
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增长迅速。 2008年,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各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目前世界软件产业规模已超过 9400多亿美元。
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
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上,更多地体现在技术的融合、系统的集成、产品的综合性能提高以及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方面。 2008年,集成电路继续向微细化方向发展,加工工艺已从 65nm迈向 45nm, IBM公司已经开发出全球第一个 22nm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RAM),单元面积为 0.1μ m 2,比 32nm工艺的单元面积缩小约 30%。 CPU已经从单核走向多核时代。计算机产品从注重“性能”转向“性能”与“效能”并重,英特尔发布代号为“ Montevina”的移动处理器技术——— 首款“迅驰 2” (Centrino2)平台,迅驰 2的 CPU晶体管从上一代迅驰的 7700万个增加到 4.1亿个,功耗从过去双核笔记本的 35W降到了 25W。高性能计算机也在不断刷新纪录, IBM公司开发出运算速度达每秒 1000万亿次的“走鹃”超级计算机,成为目前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我国也成功研制出超百万亿次的“曙光 5000A”商用超级计算机。另外,虚拟技术已经实现了 IT资源的管理和再分配,在异构的环境中实现多个操作系统运行。云计算正在引领计算模式的一场革命。伴随着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向集成化、多样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集成多种技术和功能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融合成为发展主旋律
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速度快、渗透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产品的界限日趋模糊,融合的内涵也日益丰富,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产业等各个层面。
技术融合最集中地体现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如多种宽带技术和众多短距离无线技术日益走向融合,并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产品的融合不断推动着电子整机与设备的集成化、多功能化,各种融合产品在市场上处处可见。例如手机已经成为集成多种产品功能的移动平台,照相、音乐播放、移动视频、蓝牙、 Wi-Fi(无线保真)、 GPS(全球定位系统)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功能被整合进手机。业务融合也在不断拓展,电信网、广电网及互联网传统业务已经开始相互渗透、相互集成,衍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如传统的广播电视业务和电信话音业务可在互联网上实现,而互联网业务也可以广播电视的形式到达用户。目前业务融合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如 IPTV(网络电视)、 VoIP(网络电话)、移动 IM(即时通信)、手机互联网业务,无不表现出融合特征。
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可以说是融合大趋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互联互通,实现终端产品与内容、服务的交互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今,消费电子产品不再是孤立的终端产品,开始日益与内容和服务紧密结合。美国著名的在线 DVD租赁服务商 Netflix公司在 2008年已开始提供在线电影下载等内容服务。松下电器产业已成功开发出可以浏览影像共享网站“ YouTube”的互联网电视机,该功能的名称为“ VIERACAST”,可以通过松下提供的菜单画面,选择、收看以 YouTube为主的互联网内容。在 2008年 CES展会上,松下电器还展示了 LUMIX系列数码相机,通过无线局域网连接家庭网络或户外热点就能够向谷歌的照片共享服务“ Picasa”上传数据,这些无不体现着信息技术产品和业务走向融合的大趋势。
应用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信息产业的结构不断调整,信息服务业 (软件业、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电信服务 )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目前信息产业呈现出由硬件制造向信息服务转型的态势。
根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 (EITO)》数据显示, 2006年全球信息服务业 (包括软件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信服务 )市场规模为 1.48万亿欧元,占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的 72.86%,远远超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规模,预计 2008年全球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1.6万亿欧元。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信息产业链的价值重心已发生变化。在产业利润分割中,服务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优越于制造环节。例如,美国信息产业正加速把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环节向国外转移,同时加大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力度。一些硬件制造公司也开始向服务公司延伸,如苹果公司开始提供众多的网络服务业务,诺基亚也在由设备制造公司向服务公司转型,西门子、富士通等也涉足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交融,信息服务业在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方向。
全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 3C网络的日益融合,这些都不断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使得基于网络的各种软件及业务应用更加丰富。如消费者以前通过购买版权而获得使用权的软件,目前可以通过互联网采用缴纳月租金的方式使用;广播电视业正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电信技术移动化、宽带化、 IP化和多媒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三代移动通信 (3G)进入规模发展时期,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轻松上网、视频聊天、下载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开始拥有一个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的移动平台。
节能环保步伐加快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共同选择,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关注环保、提倡节能已成为世界的主流声音,也是信息产业关注的焦点。
如今世界各国对环保与节能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环保指令都开始实施,如欧盟相继出台的 WEEE、 RoHS以及 EuPs指令,我国制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美日韩等国也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这些指令政策法规,涉及产品的设计、生产、维护、回收、处理和最终淘汰各个环节。可以说,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对环保与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贸易壁垒日益增加,绿色制造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电子制造的节能环保、绿色化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制造、销售、进出口等企业都带来新的挑战。众多的电子厂商已经行动起来,开始了绿色设计、开发新的环保节能产品。目前,联想、方正、戴尔、惠普等主流 PC厂商都已经推出各自的“绿色 PC”产品,同时加大了对于绿色环保 PC的宣传工作,“绿色化”已演变成为 2008年 PC巨头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半导体厂商已将节能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指标,产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能耗、能效、电源管理、节能等因素,通过改善制造工艺、降低排放与功耗,以及减少各种材料使用,实现高效、节能、环保。如英特尔公司在 2008年推出了 Atom处理器,功耗仅为 0.6W~ 2.5W,尽管能耗大大降低,但其性能仍有大幅提升。该处理器采用新的微处理架构,专为移动小型设备设计,是公司历史上体积最小和功耗最小的处理器。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产品从 45nmHigh-k工艺开始,已经全面导入无铅工艺。
总之,提升和改善信息产业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和产品去帮助传统产业节能减排都是目前的大势所趋。环保、节能、绿色化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技术不断升级应用进一步深化
总结梳理 2008年世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发展可以看出,创新依然活跃,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应用向更深层次发展;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热点不断。信息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软件与互联网融合进一步深入
2008 年 2月 1日 ,软件业头号巨头微软公司宣布,将以 446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洽购雅虎,这在 IT业界引起多方关注。虽然此次并购案最终并未成功,但其在软件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影响力度,足以成为 2008年的焦点事件,并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
暂不管今后微软还会不会再次向雅虎提出收购意愿,最终采取的网络业务发展战略究竟会怎样,我们仅对此次事件深入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到,传统软件企业正在将目光转向互联网领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 IT各领域融合之势正在不断深入。目前,软件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软件通过互联网提供应用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软件领域而言,有必要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在发展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加强与互联网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有效的产业联盟,并利用业务合作来深化这种融合。同时,软件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印证了“软件即服务”这一发展趋势。软件服务模式的改变正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才得以实现和发展。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也改变了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方式,网络在线软件已成为现阶段软件业的发展热点。而互联网也是由于软件的促动而迅速发展。预计未来,软件和互联网领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企业间并购现象也会越来越多,更多的“微软并购雅虎”事件还会发生。
NetBook 是 PC业下一个增长亮点
2008 年,一种超低价笔记本产品成为 PC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各厂商纷纷推出低成本 (售价为 2000元~ 4000元人民币 )、小尺寸 (7.5英寸~ 10.2英寸 )、配备低端处理器 (以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为主流,兼以赛扬、 AMD和威盛 C7等 )、具备上网功能的笔记本产品,这 种 笔 记 本 产 品 被 冠 以“ NetBook”———“网本”的名字。
2007 年年底,华硕推出的 EeePC把这种新形态的笔记本推向一个高潮。 EeePC上市 3个月便销售 35万台, 2008年上半年销售了 170万台。 EeePC的初战告捷,带动了其他厂商迅速进入该领域。 2008年英特尔在 IDF论坛上借鉴 MercuryResearch、 Gartner、 IDC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了“ NetBook”的超低价笔记本计算机概念。
NetBook 进入 PC市场后,推动了全球笔记本市场的发展。对于新兴细分市场,上游芯片厂商、代工厂商、笔记本厂商以及第三方分析机构均对市场前景做出预估,认为 NetBook未来 10年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2008年英特尔推出了专门用于 Netbook的 Atom处理器, 2009年还将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除了华硕、戴尔以及联想外,日系品牌索尼和富士通也将推出基于 Atom处理器的 NetBook产品。由于 NetBook的热销,中国台湾代工厂如广达、仁宝、纬创与英业达等 2009年笔记本出货目标增长率都将达到 10%~ 15%。考虑到 2009年的经济动荡因素,这样的预期增长率完全得益于各大代工厂商对 Netbook市场增长的信心。
从各厂商销售来看,截至 2008年 9月,已有 10余款 NetBook产品面世,惠普、戴尔、联想等一线品牌商均已发布相关产品,目前暂未进入该领域的日系笔记本厂商夏普等,也正在进行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准备,预计在 2009年推出日系品牌的 Netbook产品。从第三方数据报告来看, IDC预计, NetBook的销售量将由 2007年的 43万台增长到 2012年的 900万台。 IDC和 Gartner也都提高 2008年 PC出货的预估,其中 IDC将 PC市场增长率预测从 12.8%调高至 15.2%,而 Gartner则从 10.9%上调至 12.5%。
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笔记本厂商走与上游厂商和电信运营商联合之路,是未来 PC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从上游芯片厂商两大巨头英特尔和 AMD开始平台化战略之时,笔记本厂商就开始了与上游厂商的联合发展之路, NetBook的出现更加巩固了这种发展模式。相对来说,笔记本厂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比较新颖,惠普、华硕等积极与各市场电信运营商合作。其中,华硕目前已与法国电信旗下运营商 Orange合作,先在英国推出 EeePC900产品的“ 0欧元”捆绑销售方案。“网本”与电信运营商捆绑销售,将成为 PC厂商行销的新趋势。
云计算从概念阶段进入应用阶段
云计算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获得和使用计算资源更经济的方法,尤其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根据 Gartner的研究,企业每 10元的 IT投资中,约有 8元用在既有系统的维修,而非更新升级上,若能将企业内部的 IT架构交给云计算的服务供货商,就可将 80%的维护费用大幅降低。因此云计算已经被视为继 Web2.0之后,下一轮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商机。 Gartner的报告认为,至 2012年将有 80%的《财富》 500强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云计算服务。 IDC2008年年底预测称, 2012年全球云计算开支占 IT开支的比例将从 2008年的 4%提高到 9%~ 10%。云计算背后庞大的商机潜力,使谷歌、微软、亚马逊、 IBM、甲骨文等各领域的科技大公司都在 2008年大举跨入云计算领域,抢占先机,使得云计算从概念阶段开始进入了应用阶段。
从云计算的概念形成之初到 2008年,谷歌一直在积极推广云计算服务,并把服务客户从消费者开始逐渐往企业发展。 2008年谷歌又推出 GoogleAppEn-gine,这是让开发者可自行建立网络应用程序的一个网络平台。
微软是另外一家积极推动云计算的大厂商。微软的策略是“软件 +服务”,强调产品的弹性化。 2008年微软相继发布了一系列云计算产品,其云计算操作系统 Azure可使企业用户既可以在公司计算机上运行,也可以经由微软通过互联网提供相同服务。微软新推出的 WindowsLive可以让个人用户与好友一起存储、恢复和共享图片、博客和其他网站内容。
除了谷歌与微软结合自己的优势,提供网络平台与软件作为云计算服务外,还有更多其他领域的厂商,通过网络提供运算资源。具体内容包括服务器、网络连接点、在线储存空间等,适用于 IT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可因此享有与大企业同等的信息架构,用户获得服务如使用水、电、天然气一样,用多少算多少。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