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与“发展是硬道理”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9年01月05日 22:50
【字体: 大 中 小】
保增长与“发展是硬道理”
赵晓雷
2009年01月05日08:47 来源:《文汇报》
扩大内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改善民生等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联系,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指导思想,符合经济增长及工业化发展规律,是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实践验证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落实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扩大内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改善民生等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联系,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指导思想,符合经济增长及工业化发展规律,是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实践验证。
产值最大化(经济较快增长)是工业化发展特定时期的常态发展过程,总产值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有内在联系(库兹涅茨理论)。工业化带来人均收入的提高,收入提高导致消费需求的数量及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变。所以,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演变,发展方式从依靠投入为主到依靠技术进步为主的转换,基本上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是工业化及人均收入提高的进程。中国的经济是大国经济,与世界上的中小国家比较,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更长、更复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有经济总量的积累和扩张过程,这是中国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阐述,是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把握的英明论断。
加快经济增长以实现充分就业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需要理清以下3个要点:
――要准确界定宏观经济观测的对应变量。例如通货膨胀的对应观测变量是价格总指数而不是CPI,引致通货膨胀的对应观测变量是货币供给而不是货币需求或流动性。因为农产品及食品价格上涨就判断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动用反通货膨胀工具来抑制总需求,会使经济面临通货紧缩风险。中国现在实体经济的供给较充裕(农产品是特例),即使短期内需求扩张,也不至于引起通货膨胀。倒是一旦外贸形势逆转,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加上国内的反通胀政策效应,引起总供给过剩,经济会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倘若因政策原因导致单位劳动成本和平均成本上升以及“输入型通胀”的冲击,经济就会面临“滞胀”风险。
――要合理定位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有二:一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包括货币稳定);二是实现充分就业。根据中国国情及经济成长阶段,操作原则应该是在防止发生较严重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实现充分就业。据国家劳动保障部信息中心数据,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07个百分点。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以较大幅度下降,会带来严重的就业压力。
深化改革以加强改善公共服务
――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及国际产业转移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份额较大。中低端加工制造业是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也是资源消耗型的,产品附加值有限。为了平衡成本和收益,这种产业结构唯有薄利多销,需要巨大的产品市场。在国内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必然转向国际市场。加上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工厂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靠外需拉动。所以实质上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外贸态势,这不是靠人民币升值就能解决的。而且,外贸订单都是国外企业和跨国公司下的,这些订单中国不接,会有其他国家接。
中国是一个开放经济体,若从全球化角度考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基于要素密集度的国际分工模型,还是基于非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分工”模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因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要素禀赋及制度资源的差异性,是全球生产网络中资源配置和分工的客观条件;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及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上是一个市场选择过程,而不完全是政策选择过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尤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些基本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公民财产权利保障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及均等化国民教育制度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方面。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