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地震工程科学大平台建设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8年01月30日 14:38
【字体: 大 中 小】
实验资源分散雷同、科研低水平重复、基础信息分散无法共享,这些问题是制约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界创新发展的通病。能否一次性将这些问题 “一网打尽 ”?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筹建的地震工程科学大平台可同时解决这些弊端。 1月 25日,该所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网通集团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在哈尔滨签署了采购 384计算节点组成、运算速度为每秒 30万亿次、运算速度为全国第二的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的合同。这套系统是地震工程科学大平台的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购置标志着中国首创的地震工程科学大平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据这个科学大平台的设计者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家 973计划项目 “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 ”首席科学家王自法研究员介绍,这个大平台由三个主要系统组成:第一是协同网络实验系统,运用这个系统,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远程地震工程网络协同实验,相当于在全球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开放实验室,各个国家、地区的实验数据、实验设施都可以实现远程传输、远程控制和实验资源共享。第二是数值模拟系统,通过速度达到每秒 3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对地震灾害发生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第三是基础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地震工程学所需的各种基础资料都可以实现共享。
王自法说,最初设计建设这个科学大平台的初衷是因为看到科研重复开发,研发成果束之高阁,造成了科技界的巨大浪费,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建设集实验与观测系统、数值模拟和基础数据为一体的科学大平台设想逐渐变成现实。基于为避免后来研究者重复开发的浪费和为创新研发提供条件平台的宗旨,王自法设计了这样一个可以有效整合现有所有资源并一次性解决目前科研中存在的诸多障碍性问题的地震工程科学大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中,可以把目前地震工程领域世界各国的所有成果集成为软件模块,供后继研发者在前人基础上通过现成软件模块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从而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进而推动地震工程研究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地震工程科学大平台不仅可以利用最新的技术实现实验资源共享,还可系统地归纳整理地震工程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为国家、社会和专业人士提供信息服务;并集成、综合和归纳当今所有和本领域科学研究及试验有关的内容。这个大平台将主要用于地震破坏的试验、模拟和相关研究。通过对地震破坏过程、破坏状态的分析,提出用相应的工程手段防震减灾的建议。大平台建设完成后,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并为我国进一步减轻地震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