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宏观调控渐入佳境 2007又好又快初显生机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07年03月05日 17:31 【字体:
     
  2006宏观调控渐入佳境 2007又好又快初显生机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不断加强和改善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所说,“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实惠较多、运行较稳、后劲较足。”
  而2007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继续推进之年,又是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关键之年。今年“两会”的主题将充分反应这一时代特征,宏观调控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无疑将再次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高增长低通胀 数字见证2006宏调成果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这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四年在两位数平台的高速增长。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2006年也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006年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比当年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表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新增利润过于集中于上游行业的状况明显改善。
  财政收入是体现国民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据初步预算,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3.9万亿元,增收7000多亿元。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2006年的财政收支状况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好的反映,“真金白银”收入国库,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去年房价涨幅仍然偏高,但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也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缓和,支撑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防“偏快”转“过热” 有效调控遏制“三过”蔓延
  当然,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我国也遭遇了“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暴露的这些突出问题,按照“点调节、预调控、稳节奏、重实效”的原则,从土地、金融、市场准入、外资外贸、扩大消费等多个方面统筹兼顾,遏制了“三过”问题的蔓延,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11月、2007年1月和2月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2006年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实施,2006年下半年以来,“三过”问题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防止了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投资增幅已有所回落,2006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投放放缓,9月、10月和11月新增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52亿元、95亿元和315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由5月末的19.1%回落到11月末的16.8%。
   贯彻“又好又快” 部门和地方紧锣密鼓
  过去的2006年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都在为总结、诠释“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理念提供素材。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2007年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一字之差,不仅意味着中国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也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底推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出鼓励、限制和淘汰类分类的原则和配套政策措施,内容涉及农业、水利、煤炭、电力、交通、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服务业、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20多个行业,力促产业结构调整。
  此后不久,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十一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扩大出口、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性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国家质检总局将实施18项举措,全力促进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由“量增”向“质升”的转变。
  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最近表示,今年将把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推向纵深,煤矿关闭对象从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扩展到不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等16种煤矿。
  今年1月10日,随着82个环境严重违法项目的被处罚,国家环保总局依法对唐山市、莱芜市、六盘水市和吕梁市首次启动了“区域限批”政策,并提出对未按期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和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地区或行业等都将采取“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政策。
  在中央各部委纷纷把工作重心由快向好转变的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开始把落实“又好又快”的新的发展思路列入工作日程。细读今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又好有快”的理念无一例外地成为各地规划今年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经济大省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六大举措”来提升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把目标定为今年江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能源大省山西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于去年未能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今年一定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务求取得积极成效。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代表、委员们这样诠释:“好”就是要有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使老百姓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国正在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的措施,其目的正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
  几大问题仍摆眼前 宏观调控不能松懈
  尽管2006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仍是不可回避的,宏观调控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和重重压力,2007年无疑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巩固前期成果。
  流动性问题绕不过的话题
  自2006年中期以来,“流动性过剩”现象已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讨论也在各种场合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居民储蓄率较高,国内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等都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发改委研究报告称,流动性过剩将不利于2007年抑制投资和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表示,2007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是回收银行的体系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工作会议中也提到,2007年工作将紧紧围绕加强流动性管理展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月8日称,目前我国流动性略微过度,央行不排除采取更多措施的可能性来调整这种状况,但必须关注当前政策工具所产生的效果。由此可见,“流动过剩”已经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一个隐患,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无疑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周小川在指出以上问题的同时,也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流动性虽稍见过剩,但仍未出控制范围,流动性是否直接导致股市和地产泡沫还未得到实证。“中国老百姓存款多,企业存款也多,只要移出一小部分去干什么,可能那地方就会有过热,不见得都是整体流动性导致的问题。”
  通胀压力上升下结论仍尚早
  在央行2月9日最新发布的200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一改其三季度报告中关于“物价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的较为温和说法,指出:“价格上行风险加大,整体通胀压力有所加大。”央行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居民对物价预期不乐观,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继续上升,达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最高点。这是2005年以来,央行首次同时面临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双重压力。
  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我国经济大部分月份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全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仅为1.5%,但从11月份开始,CPI涨幅呈扩大趋势,11月CPI上涨了1.9%,创下20个月新高,12月的增速更是达到了2.8%。对此,周小川指出,在我国,CPI中食品比重较大。因此,2006年11月、12月,包括2007年1月,由食品带动的价格上涨比较明显。但他认为现在过早得出什么结论还不太合适,但要密切关注这种动向。“如果通货膨胀上升的话,央行一定会采取动作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
   化解调控力度中央地方关键领域仍博弈
  地方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拆招卸力也是有些调控措施收效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政绩观的引导下,地方政府攀比经济发展速度。各个地方都在强调各自的情况,都希望自己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各地都想把摊子铺大、把基础打好,在十七大召开前多出政绩。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越是触动地方利益的政策,越是遭遇执行不力的尴尬局面,而这些领域也基本都是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
  比如,在最近许多新闻网站的“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遏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都高居榜首。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房价问题,近年来使出的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可谓不大。调控政策执行不力背后,是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复杂利益链。房地产热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我国缺乏在此领域的调控经验,外国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国情,还需要各方面在今后的调控中不断总结,更好地发挥调控效果。
  此外,农业基础薄弱,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就业、顺差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任务仍十分艰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又快又好”过渡到“又好又快”。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经济发展中将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提高调控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会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2007年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社会发展政策会加强协调配合,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值班电话(24小时):0731-88955310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0731-88955363 (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2006宏观调控渐入佳境 2007又好又快初显生机

768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