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西藏国机高原机电装备科学研究有限公司签约。这并非一次偶然的商业合作,而是在30余年对口援藏的积淀中,湖南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实力与西藏高原发展需求的深度耦合。从湘江之滨的“工程机械之都”到“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从湖南的产业根基到援藏的实践积累,从协议的细节设计到未来的协作前景,这场跨越3500公里的“湖山牵手”,必将重塑高原装备产业生态,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范式。
湖南底气 工程机械产业的硬实力与软生态
国重智联能成为湖南对接西藏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代表,背后是湖南数十年积淀的硬实力。作为全国首个连续14年保持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第一的省份,依托省会长沙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集群优势,湖南已构建起“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服务运维”完整产业链。2025年1—6月,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营收达729亿元。
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上,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5家长沙企业常年在列,将“长沙基因”注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基建血脉中。
更关键的是,湖南已突破重主机、轻配套的产业痛点,形成以研发平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长沙自2017年起就在全国率先实施“链长制”,明确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等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国重智联就是由长沙市人民政府牵头、14家单位共建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不仅集聚了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研发人员占比超80%,更建成液压泵/马达可靠性实验室、发动机性能测试中心等“三实验室两中心一基地”,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服务企业超100家。
这种硬实力与软生态的结合,正是湖南能破解高原装备难题的关键。比如协议中提及的无人作业技术在工程装备领域的应用,国重智联已拥有工程机械无人作业、智慧港口机械作业、矿山机械无人驾驶等诸多成熟的无人化场景解决方案;而在数智化方面,其智能化生产线、智能仓储、工器具库房无人化管理等解决方案也已广泛应用。
但是,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顶尖技术在高海拔、低气温的高原地区会不会也有“高反”?提前的实验必不可少,适当的“高原化改造”也势在必行。
援藏进阶 从“物资输血”到“产业造血”的逻辑升级
湖南对西藏的支援,早已超越“送设备、捐物资”的初级阶段,转向产业共建、技术扎根的深度赋能。此次湖南-山南工程机械产业协作座谈会现场的战略签约,便是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西藏国机高原机电装备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合作,处处体现着“造血”思维。
从需求端看,如今西藏的基建需求不断升级,随着新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开工,传统工程机械暴露诸多短板。中国工程机械协会(CCMA)实测数据就显示:海拔每升高1000米,自然吸气发动机功率下降约10%;冻土区施工中,设备故障率比平原高2倍。而双方战略合作协议中“高原自适应与动力优化”“远程遥操”等技术方向,正是精准破解这些痛点——比如光感裸眼3D远程遥操系统,可让操作人员在拉萨指挥中心控制数百公里外的设备,既保障安全又提升作业效率。
从供给端看,湖南援藏已形成“需求对接—技术适配—人才扎根”的闭环。仅2022年以来,长沙援藏工作队已推动15家湖南企业落户西藏,高原食品加工产业园年产值突破4.5亿元。在湖南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和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链办公室的指导下,此次长沙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与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办公室精准对接,共同推动实现的合作协议进一步延伸这一逻辑:不仅输出技术,更实现本地化。比如双方拟共同构建的设备资源共享池,将整合元素光谱分析仪、磨粒分析仪、液压测试实验台等检测设备,可大幅节省检测成本;而“样板工程+技术培训”模式,将为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熟悉专业装备的高原技术人员,解决“设备来了,会用的人少”的困境。
一份能落地的协议,需要的正是这种精准的机制设计。例如,国重智联与西藏国机高原机电的合作协议明确领导会晤机制与联合工作组,解决了“谁来推进”的问题,这一设计借鉴的便是湖南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的经验。又如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破解了合作易、落地难的困境,“阶段性目标+动态调整”模式避免了合作沦为一纸空文。这些细节设计,让协作从意向变为可执行的方案。
意义更深远的是,协议中的“技术成果转化”条款为西藏培育了产业内生动力。双方约定,合作产生的技术方案、知识产权可共享转化,这意味着未来西藏企业可自主生产适配高原的智能装备,而非长期依赖外部输入。湖南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领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白云峰明确表示:“我们援藏要的不仅是‘湖南智造’的设备,更是能够扎根山南的‘湖南技术’。”
未来展望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更多可能
这场跨越山海的“牵手”,不仅将为西藏高原装上智能引擎,更将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让湖南智造扎根雪域高原,让高原发展融入全国产业链。这份为期2年的协议,只是湘藏工程机械协作的起点。从技术应用到产业延伸,从市场开拓到标准共建,未来的合作空间远超一纸协议。
在技术应用层面,协议中的技术将逐步落地到具体场景。随着技术成熟,这些高原方案甚至可输出到周边国家,依托湖南工程机械的海外渠道,开拓高原装备国际市场。在标准共建层面,双方的合作成果可能上升为行业标准。目前,高原工程机械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协议中“高原自适应”“绿色环保”等技术指标,未来可联合申报西藏地方标准甚至国家标准,让湖南技术成为高原标准。
更重要的是,这种协作模式为援藏工作提供了新样本。其通过产业协作,既解决了西藏基建的发展需求,又拓展了湖南产业的市场空间,实现双向奔赴。
正如此次带队进藏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程机械产业链链长何寄华所言:“产业协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湖南对口援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家战略政策的牵引下,湘藏工程机械产业深化协作,要在雪域高原上找准需求、引导对接、建好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匹配、协同创新,让湖南工程机械的硬核实力与西藏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深度融合,在援藏大格局中书写产业协作共赢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