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名片】
雨花区位于长沙城区东南,总面积292.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8.9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居湖南县(市、区)首位。在赛迪顾问发布的高质量发展全国百强区中,蝉联全国十强、稳居中西部第一。
【担当故事】
春日,雨花区企业车间,一片繁忙。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开足马力,新车鱼贯而出,科技感拉满;可孚医疗生产的仅1厘米宽的智能助听器具,为患者打造最佳助听方案;唐智科技构建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系统,被业内称为“唐氏CT”……
新动能、新优势不断积聚,“雨花智造”动力澎湃,夯实了雨花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底座,扛牢了经济大区的使命担当。
比亚迪“龙头”高昂,雨花区成为湖南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4月11日,60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首次以“分箱发运”模式从长沙启运出口至巴西。
这批汽车生产地,正是雨花区。
雨花区之强,不在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关键看产业实力、科创水平。
智能制造,是雨花区的力量之源。
长沙比亚迪雨花工厂,是智能制造的集大成者。
比亚迪“落子”雨花区,从单一汽车业务起步,不断加码投资,陆续在湖南新增产业项目,打通全产业链布局。
走进长沙比亚迪雨花工厂,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伸缩旋转,轿运车满载新车鱼贯而出,成为流动的风景线。
大到工厂车间的生产调度,小到一颗螺丝拧紧的力度,均由智能管理系统控制。“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等概念,在这里成为具象化场景。
从制造走向“智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经历深刻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推动国产新能源车性价比持续攀升。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雨花区借助省会长沙优势,从上游的电池,到中游的汽车整车,到下游的出行服务,构建完整生态体系。
眼下,雨花区成为比亚迪全国规模大、车型全、运行顺的重点布局板块。
今年1至2月,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14.41万辆,位次提升至全国第4。雨花区生产的比亚迪“腾势D9”更是蝉联MPV全市场年度销量冠军。
比亚迪,成为湖南和长沙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亮丽的名片。同时,比亚迪也持续稳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头把交椅。
“龙头”高昂,聚势强链。
晓光模具、先惠智能等众多智能硬件、精密机械、新材料及电池生产企业纷纷集聚。
雨花区形成以比亚迪为生产基地,晓光模具等为零部件供应商,职教城和晓光工匠学院为教育培训基地,比亚迪基地全品牌旗舰店街区为销售基地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
以此为牵引,雨花区成为湖南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支撑起逾1000亿元的产值规模。
布局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智能生物医疗(医药)等加速崛起
4月1日,鸿鹏航空动力集团G150汽油活塞发动机首台套交付,又一“雨花智造”投向市场。
搭载该发动机的自转旋翼机,成本只有全球市场同类产品的50%,在无人机货运、应急救援、景区观光等低空经济新兴产业有广泛应用场景。
雨花区助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聚焦“全球”竞争力和“研发”创造力,前瞻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比如在人工智能赛道上,集聚长步道、驰众机器人、唐智科技等产业链重点企业2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40余个,是长沙市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排名进入全国十强。
聚焦智能生物医疗(医药)产业,本土培育上市的可孚医疗,发展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个人健康管理领先企业。乾康科技研发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风险筛查产品——尿液β淀粉样蛋白检测试剂盒,用户通过尿检10分钟可出结果,检出率达90%以上。
雨花区可孚医疗、乾康科技、博瑞药业、时代阳光等龙头企业,围绕创新药物、康复辅具、可穿戴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领域,加快建设生态体系健全、极具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集群。
当低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雨花区抢跑布局——全省首个无人机试飞飞行临时空域获批,在全省率先举办“AI+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设立人工智能科创谷(低空经济)招商基金。
雨花区打造高端产业链价值链,把研发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展壮大的既有“巨无霸”的规工企业,也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既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又要小企业‘铺天盖地’。”雨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陈海波说。
雨花经开区已有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2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4家、高新技术企业241家,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雨花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7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42家。
在关键领域补短板、填补国内国际空白、解决“卡脖子”难题等方面,这些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如今,“雨花智造”在细分领域频频占据C位——全国每5颗工业镜头、每1.25条造纸生产线、每8台激光加工设备产品、每20个红外线体温计……就有1个来自雨花区。
完善科创生态,高效配置资源,推动“智造”升级
扎根雨花区,创立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路披荆斩棘,这是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杨漾的创业故事。他和团队专注于智能制造,终成国内机器人产业“排头兵”。
树大可参天,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趋繁盛,得益于优良的生态。
一个生机盎然的科创生态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对雨花区而言,就是要通过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让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持续推动“智造”升级。
如何让人才近悦远来?
雨花区抓好省、市、区人才政策的落实,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科技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海外专家引智项目;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雨花区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品质化,提升支持创新创业的配套条件,建成青年之家24个。
加力打造创新平台。雨花区共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平台21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34个、市级78个。企业主体、研发人才加速向雨花区集聚。该区经营主体超30万户、数量全省第一,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215户,每5个人中就有1个创业者。
从做强产业龙头、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到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再到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雨花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雨花区委书记黄军其说,奋力担当挑大梁、当好发展排头兵,雨花区有底气有信心。雨花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抢抓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机遇,持续招引一批研发中心项目、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和团队入驻,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专家点评】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 饶育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
雨花区在全局中找准坐标,在大局中锻造支点,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龙头企业比亚迪顶天立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个个能打”,形成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走在前列、走得稳实、很见神采。
实践证明,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找跳板,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将生生不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将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