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娄底结合本地实际,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关于工业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迎难而上,全力转型升级,积极创新求变,努力实现了工业发展从严重依赖传统产业向传统、特色、新兴共同主导转变,发展动能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30.4亿元,同比增长6.7%,排名全省第六,比上年同期前移7个名次,其中1-11月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54.5亿元,同比增长77.4%,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91.7亿元,含技改投资338.6亿元,增速分别为17.8%、26.2%,位居全省前列。其他税收、PMI等关联指标也明显改善,整个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工业主导,狠抓“三年提振”稳增长。娄底是一座工业城市,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娄底强。继“十二五”工业四年倍增计划实施,2016年,娄底紧跟国家、省里“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和“网络强国”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步伐,突出“制造强市”和“智慧娄底”两大抓手,坚持领导精力、重要资源、部门力量向工业领域集中,全面实施“工业提振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智慧娄底创建”、“园区工业倍增”、“创新创业驱动”、“纳税大户培育”、“企业家队伍培养”等六大工程,着力打造我国精品钢材和薄板深加工产业基地、中国中部地区(娄底)不锈钢产业基地、湖南省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发展新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重点产业。
同时,坚持政策促提振。密集出台包括《娄底市工业提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娄底市帮扶工业企业十五条》、《娄底市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智慧娄底建设十三五规划》、《关于支持本地合格产业对接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意见》等“1+X”个政策文件,快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对推进“六大工程”形成全面有力的支撑。坚持融资促提振。全面建立了融“市创新投、市兴娄担保、富通转贷、市国资融资、助保贷和各类政府基金”于一体的实体经济投融资体系,其中“助保贷”由政府投资1亿元作为铺底资金,建设银行每年按10-15倍为诚信实体企业提供低额担保贷款,有力缓解了民间融资爆发影响导致的实体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同时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的恢复建设。坚持帮扶促提振。在设立市工业提振领导小组基础上,延续“十二五”四年帮扶行动,制定下发了《娄底市帮扶工业企业实施方案(2016-2017)》,一共有33名市级领导、71个市直部门组成56个帮扶工作队,对56户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实施点对点精准帮扶。一年来,单部门出台惠企政策达95条,通过企业帮扶,全力破解实体发展难题,促进企业管理升级、产学研合作和提升市场拓展能力等,有效维护了工业基本面的稳健,推动了规上工业的企稳回升。
12月份,娄底市正式出台《关于支持薄板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就钢铁产业率先部署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出由“普惠政策”转向“敲核桃式”单独政策支持的坚实一步。
二、瞄准产业升级,力推“四转三化”调结构。针对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市内传统动能逐渐失势放缓,市委、市政府“十二五”以来把产业结构调整提上工作日程,2013年全面启动了“四转三化”转型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四转是路径,即:从单一重化工主导向多元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转变;从简单粗放式增长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从各自独立分散的经营模式向互利共赢的联盟合作转变,从依赖资源的传统工业为主向以两型化为目标的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举转变。三化为目标,既: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围绕目标实现,举全市之力,实施三大举措:
第一,着力“老树发新芽”,走传统高新化的路子。传统是娄底工业的基础、优势和潜力所在。“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003.5亿元,推动六大支柱产业向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迈进。2016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改投资占比达到66.7%。多年来,严格按照“落后淘汰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关停整合一批、聚合壮大一批”推动传统转型升级,目前钢铁行业呈产品多元化、链条规模化态势,产品涵盖汽车板、热轧板、冷轧板、高强钢等,全面支撑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千亿不锈钢、汽车零部件三大基地发展。水泥行业全部用干法水泥替代立窑、旋窑,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余热、余气、水渣、煤矸石等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
第二,着力“小苗成大树”,走新兴规模化的路子。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全力启动和支持“双创”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湖南省汽车产业配套基地”。产业、产品门类不断齐全,产值税利成倍增长,逐步开创了娄底工业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依赖的新局面。2016年,全市新增入规企业131户,超出省、市目标122%和31%,由煤炭行业萎缩导致的工业企业“增难补减”局面开始逆转。
第三,着力“葡萄连成架”,走特色集群化的路子。双峰农机,过去零敲碎打,遍地开花,整体小而散、多而乱,通过集团化整合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了以农友集团为龙头、多样化农机产品主导的南方农机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同时,农友集团率先在全国农机行业建设了第一条全智能农机生产线,正式开启农机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型产品时代。新化电子陶瓷,通过狠抓规模培育、园区发展和新品研发,如今产品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安迪亚斯新产品荣获2016年第四届国际“新博会”金奖。娄星电取暖设备,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加强协同合作,整体实力也明显增强。
三、聚力动能转换,大兴“项目比拼”增后劲。项目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6年,市委、市政府充分汲取“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经验,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着力破解“四期叠加”影响下,投资意愿减弱,有效投资严重不足等急切问题。并将2016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全面突出工业项目主阵地。
一是坚持选优项目。在活动中,充分抓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这个“关键少数”。全年共将99个重点工业项目纳入活动比拼范畴,共计投资335.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9个,5亿元以上6个,年度投资计划1亿元以上31个,极大提振了经济发展信心和逆势突围底气。
二是坚持务实推进。强化“火车头”式的牵引推动作用。一年来,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挂点,经常性深入项目现场,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同时,由市经信委定期调度、汇总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书记、市长交办和部门会办方式推动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全面营造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牵头、部门联动、考核推进”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严格要求。围绕任务落肩,做到心中有责,重大项目一律由市级领导挂点包干,并落实“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同时,项目逐一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将项目建设工作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其余重点项目一一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班子,强化工作落实。同时,以年初集中开工、年中观摩讲评、年底集中竣工等方式,营造强大氛围,倒逼工作落到实处。
2016年,湖南电将军、国药(太信太德)、华晶科技等一批大项目正式启动,三迅新能源电池、富佳钢瓶、星珂环保等一批项目提前投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突出创优环境,注重“多措并举”强服务。第一,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经信委等部门带头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将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县市区和工业园区,在全市基本实现了企业办事不出园、不出县。目前,已经将全网式政务平台纳入“智慧娄底”建设内容,着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建立更快捷、更方便的网上服务体系。第二,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全面加大投入,建立了“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2016年,服务中心着力“数量服务”提质为“质量服务”,全面加大对企业的服务输送力度,竭力为实体经济搭建中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管理、创新、市场、资金、法务等“菜单式”服务。据统计,全年通过举办各类管理大讲堂、培训活动,免费服务中小企业2000余人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协助10余户企业融资6000余万元;引导资本市场入娄,其中为欧道科技从华夏国投引资4000万元,已到位1000万元。同时,积极引导关联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提升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第三,认真落实减负政策。把涉企收费清单当做减负工作的“样本房”,及时清理、规范、公示,其中2016年共取消收费项目65项,清理中介服务37项,直接减轻企业负担6200余万元。并积极推进部门服务企业零收费试点,主动从出台惠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推进营改增和企业直供电等方面,大幅削减企业的行政成本、融资成本、生产成本,极力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把“减法”做成“加法”,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向好发展。据统计,全年共为企业减轻负担4.5亿元,同时,实现了规模工业逐月增长、赶超进位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