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引擎。近年来,郴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三量齐升”、“四化两型”的总要求和关于园区发展的系列重大部署,抓住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优势,全力加快园区发展步伐,真正使园区成为全市开放发展的标志所在、工业增长的潜力所在、城市拓展的空间所在、产业转型的重点所在。2009年以来,全市园区规划面积从47平方公里扩大到154平方公里,省级以上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7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6%上升到58.5%,今年将突破60%。几年主要做好了以下工作:
一、提升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湘南示范区建设。获得国家批准设立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国字号招牌”后,郴州市把园区发展放在全省开放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努力争当湘南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和全省开放的桥头堡。一是在城镇群建设中布局园区。整合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郴资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带、郴州大十字城镇群的功能和资源优势,统筹布局园区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为园区发展拓展空间。目前,城镇群区域建成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个省级园区,集中了全市生产总值的78%、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7%、财政收入的84%,成为全市人口、产业、城镇、园区最集中的区域,也成为郴州加快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二是坚持基础先行支撑园区。把园区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开展交通、城市、产业三大建设,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0多亿元。围绕园区布局建设,构筑了以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全市基本形成了半小时、1小时两个交通圈、经济圈,进一步提升了郴州的园区竞争力和对外开放优势。三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发展园区。切实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各类园区建设,走集聚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郴州高新区形成了以LED、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永兴经开区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宜章经济开发区有望打造世界级氟化工产业集群。桂阳工业园规划建设15.6平方公里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区,推动全市有色冶炼产业逐步集聚。目前,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9个省级园区、5个省级工业集中区,2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县,形成了“一县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格局。
二、大力先行先试,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认真落实、努力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的“34条”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在平台建设、基础配套、招商引资等方面大力突破,把园区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一是构筑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海关、检验检疫、公路口岸等开放平台建设,相继开通运营了铁路口岸、铁海联运、湖南至香港直通车,与广州港、盐田港等港口实行了战略合作,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初步形成了“无水港”城市格局。郴州国际会展中心被确定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永久性会展平台。目前郴州成为中西部同类城市中开放平台较完备的城市之一。二是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性工程,实施“标准厂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承接产业转移“四千工程”,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600多万平方米,出租率95%以上。加快完善园区交通、通信、物流以及学校、医院、餐饮、商贸、文化休闲等配套设施,提高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近五年来,全市园区配套设施累计投资近2000亿元。三是积极主动承接对接。坚持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对接央企、省企以及各类战略投资者结合起来,大力承接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台达电子、华磊光电、杉杉科技、湘南数控等新兴产业以及高斯贝尔总部、富士产业园、上海中昆总部等总部型产业项目相继落户郴州。引进了中国五矿、中化集团、中国建材、中化蓝天等央企以及恒大、保利、台达、飞利浦等战略投资者。全市近三年累计引进转移型企业13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内资总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在全省居前。
三、坚持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园区。树立“把园区作为城区、景区建设”的理念,促进“四化联动”、产城融合。一是突出产业支撑。大力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近年来布局的工业项目中,3/4以上的重点项目在园区,培育了一批产业集群和优势企业。全市有色金属产值突破千亿、煤炭和建材产值过200亿、电子信息等8大产业产值过100亿;宇腾有色、华润电力等4家企业进入湖南100强;金贵银业公司成功上市。发挥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升级平台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承接发展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全市高技术企业、高加工度工业、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工业大幅增长,传统矿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第一下降到第四位。二是促进人口聚集。科学规划布局,把园区定位为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做大产业,做旺人气。结合“全域郴州”规划体系,将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通盘考虑,实现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城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确立园区用地三个三分之一原则(三分之一发展工业、三分之一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分之一基础设施和绿化配套),合理建设产业发展区、管理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居住生活区,赋予园区聚集人口的城市化功能。郴州高新区范围现有常住人口近8万人。三是推动融合发展。以二产带动三产、以三产促进二产,构筑以工业经济为主、商贸经济为辅、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在郴州高新区布局建设了上海中昆总部、中源国际城、林邑中央•乐淘商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打造了与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商贸业相匹配的一批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学校、医院、公寓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园区的城市化综合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坚持生态立园。按照“融山谐水建园造城”的理念建设园区,统筹做好园区生态绿化、道路景观等规划。郴州高新区近年来完成生态项目投资近20亿元,建成高标准道路40多条,建设“两河两湖四公园”,园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53平方米,实现了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合一”的生态新格局。
四、切实简政放权,以改革创新激发园区活力。大力改革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模式。一是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以行政审批集中服务为核心、以政务服务中心为主要平台的“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全市精简行政许可事项达57.4%,项目审批事项时限整体压缩60%以上。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将前置审批由231项大幅减少到24项,促进市场主体登记“井喷式”增长,截止目前新登记企业数增长101.36%、注册资本增长131.84%,大学生创业增长86%。切实将简政放权落实到园区,市级69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分别授权到省级园区所属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对法律规定不能委托授权的在园区设立部门的分支机构。二是提速减负。出台系统的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政策性文件,全面落实项目落户“绿色通道”制、全程代办制、“并联”审批制和重大项目跟踪督办制等制度,项目报建整体提速50%以上。除国家、省规定的收费项目外,免收市级以下各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园区涉企检查,实行园区企业“宁静日”制度。三是创新管理。创新园区干部和人才管理制度,实行园区负责人任期责任制,在核定编制的前提下,园区自主设置机构、调配人员。改革园区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创新园区绩效考核机制,主要考核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为园区“松绑”,激发园区发展活力。郴州高新区、资兴经开区连续4年在全省园区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
[来源:郴州市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