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兴县”千帆竞发——桑植县工业经济发展走笔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gxt.hunan.gov.cn 时间:2012年03月21日 10:46 【字体:
  

    初春的桑植,梅家山上的青松巍然屹立,赤溪河水蜿蜒流淌,工业园区机声隆隆。使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县城更加绿意盎然。

    去年年底,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华新水泥集团年产12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在桑植工业园B区的瑞塔铺落户,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庆典。该项目投资4亿元,年产值可达4亿元。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与湘钢集团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迅速启动了全县铁矿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大中鞋业、金励矿业、广宇建材等企业相继落户园区,形成了桑植工业兴县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

    桑植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拥有化工、煤炭、建材、电力、冶金、机械、食品等多个行业,为桑植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九十年代起,桑植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一批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了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壮大了一批新企业,全县工业有了较快发展。2000年以来,桑植县加大工业改革的步伐,通过股份、出售、兼并、破产、重组等形式对全县工业进行改制、改造,工业企业得到转型提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等已成为具有桑植特色的五大产业。

    无工不强,无工不富,工业强,则桑植强;工业兴,则桑植兴;工业富,则桑植富。2008年,桑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冷静应对,提前预判,科学决策,带领全县上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工业兴县”“转型升级 ”的主脉搏,以“工业园建设起步年”和“工业发展年 ”为抓手,坚定不移朝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迈进,使全县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十二五 ”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十二五 ”全县实现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改制奠定基础

    自2000年以来,桑植县围绕“工业兴县 ”发展战略,全面贯彻省、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精神,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改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改制办公室,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中,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对12户国有企业依照《破产法》规定,成立企业破产清算组,清理资产6300多万元,资产变现2300万元,把《职工安置方案》的优化作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保障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合法利益。2008年以来,重点抓了龙源公司、医药公司、电子厂、高科公司等企业的改制工作,对上访职工,由分管县级领导亲自接访,通过政策讲解、疏导谈心,化解怨气和矛盾,确保了企业改制后职工思想情绪的安定和社会稳定。为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向深入,明确权责界限,健全权责体系,重点抓好机制建设,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引进战略投资和社会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企业实力资本,同时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筑巢引得凤凰来。近几年来,桑植县委、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出台了《桑植县鼓励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桑植县委托招商办理程序》等规范性文件,根据全县优势资源,完善更新了近30个重点工业招商项目库建设,突出资源招商和优势产业招商,采取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和上门招商等形式,利用商会、农博会、林博会、珠洽会等平台寻找与桑植资源优势相关联的有投资可能的目标企业,重点加强了矿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和水电开发等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进行招商,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和成功率。2008年以来,先后引进了鹰子山石材、裕丰牧业、湘铁矿业和德盛矿业等多家工业企业落户。

    2010年,为加快全县铁矿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全县铁矿开发利用的总体效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去湘钢集团汇报衔接工作,并与湘钢集团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迅速启动了全县铁矿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同时,为主动承接发达县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又分别率领县分管领导以及发改、经信、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相继赴武汉、宜昌、重庆、鹤峰、建始等地进行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调研,并多次邀请省经信委、华新集团、大中鞋业等主要负责人来桑调研考察,实地指导全县产业发展和推介重点项目工作。2010年金励公司铁矿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已经入园,该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竣工投产后税收可达3000多万元。2011年,县委、县政府与华新集团签约了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设期为一年,总投资40000万元,竣工投产后产值可达40000万元,税收可达4000多万元,目前,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今年年底可以竣工投产。

    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桑植还狠抓项目落地建设,为了保证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县委、县政府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努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每年对分类的重点产业、重点招商引资和重点技改项目,进一步落实了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企业责任制,加大企业调研力度,发现问题现场拍板解决或交相关责任单位限期解决,同时县委和县政府督查室进行重点督办,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以来,全县工业合同利用外资12.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5亿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个。2011年,全县工业合同利用外资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5亿元,园区完成招商引资5.5亿元。先后引进了华新水泥、大中鞋业、金励矿业等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创下历年之最。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非常时期的市场风浪洗礼,使广大企业家深深懂得没有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在汹涌的市场大浪中生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转型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推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2008年以来,桑植县加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转型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步伐,特别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工作,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注重研发具有知识产权并能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工作新路子,技术改造和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技术改造升级换代, 淘汰落后产能,上马高、精、尖项目。天子公司、桑梓公司、惊梦酒业、新一元公司、桑瑞铁矿等企业,抓住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从传统产业中顺利转型,行业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延伸,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为开发和整合优势资源,支持优势工业企业,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双优"战略,即鼓励引导桑梓公司、港越公司、桑瑞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以资本为纽带,对市场销售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落实特殊政策和特殊服务,促使其加速成长。2011年,对全县10个重点企业和10个重点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服务,共为企业项目筹集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融资2000多万元。

    ——突破创新人才瓶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全县各行各业主动走进科研院校,寻求相应的合作平台,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分中心,变企业为实验基地,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九天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葛根多糖深加工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湘西魔芋公司的魔芋胶及魔芋葡甘聚糖加工项目与湖南农夜大学合作,其技术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湘铁矿业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铁矿深加工项目正在进行。这些技术、研发平台的建立,有效推进了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实施品牌创建,企业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扩展和应用,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金鲵生物科技公司被列为湖南省"十二五"一百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三木公司的生物质能源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公司开发的生物质气化炉还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导目录》。九天食品的“九天洞”、惊梦酒业的“惊梦”、康华公司的“康华”和三木公司的“三木林源”等商标荣获2010年度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全县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创新推动,不仅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质的提升,更树立了广大企业家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坚定前行的信心和决心。金桥公司粽叶加工生产线等34个项目进入了湖南省"四千工程"项目库,四年累计为全县工业企业申报各项国家、省技改项目资金3600多万元,特别是省管县后,2011年为全县13家工业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2100多万元,是2007年的4倍多。随着惊梦酒业公司竹冰酒扩能改造项目、金鲵公司的水产品食品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桑瑞铁矿的选矿生产线改扩建项目、鹰子山砂岩公司砂岩深加工项目等一批高、精、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建设和投产,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会明显增强。此外,在推进创新转型升级过程中,突出集约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发展是硬道理,投资是硬拉动,项目是硬支撑。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没有投入,更谈不上跨越。桑植县每年从项目库中安排近30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按照"已批项目抓供地、已供地项目抓开工、已开工项目抓竣工、已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持续推进项目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3亿元,康华公司、永丰公司、港越公司、裕丰米业、金鲵科技、鹰子山砂岩公司、桑瑞铁矿等一大批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同时,为确保引进项目质量顺利落户桑植。桑植县坚持多措并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积极引进外资项目,目前,全县有外商独资企业5家,合资企业5家,合作企业2家。鹰子山雕塑、120万吨干法水泥、脱水蔬菜、玉米淀粉快餐盒、葛根多糖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桑植。

    在宏观趋紧的情况下,为促进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和投产,县委、政府以及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场)主动做好服务,帮助入园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跑部进省力度,强化项目包装,帮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同时制订了相应的推进和考核办法,对目标责任进行了分解落实,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在推进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绿色通道"服务新机制,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编制完成了《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实现了公开办理、限时办结,企业"全年费一次定、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拨"的工作经验作为典型在全省推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县相关部门的协力推进下,全县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顺利,并取得显著成效。桑瑞铁矿总投资12000万元的第二条选矿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和永丰公司与浙江海宁集团合作总投资3000万元的脱水蔬菜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新一元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矿热炉改造项目和大中鞋业总投资8000万元的旅游鞋生产线项目也已经建成投产,惊梦酒业总投资3000万元的竹冰酒扩能改造项目和金鲵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水产品食品检测能力建设项目以及鹰子山砂岩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砂岩深加工项目和天子公司与华新集团合作投资40000万元的12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一大批工业重大项目建成和即将建成后,将对桑植实施工业兴县、推进跨越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有力提升了全县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园区发展增强后劲

    桑植县土地资源有限,且山地多,发展空间局限,要建设“七通一平”的大厂大区,显然不符实际,工业空间如何拓展?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难题,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提出了利用本地资源,依山就势,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开放式园区。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征地、融资、组织报批材料、抓基础设施建设、抓项目开工等工作中形成合力,努力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到2008年,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已达23平方公里,其中A区(瑞塔铺镇二垭)5平方公里,B区(利福塔镇赤溪)18平方公里。同时,县里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主任的县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工作班子,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扶持基金,并把工业园建设目标和任务列入责任单位考核,工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

    2009年,县委、县政府抓住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等国家、省优惠政策之机,充分利用桑植资源优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综合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和《桑植县绿色综合产业园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着力把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配套衔接,以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和功能配套为重点,结合桑植工业"五大产业"发展布局、园区企业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对工业园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布局。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以"绿色、生态、低碳"为发展理念,根据工业支柱产业的关联度、差异化、特色化和企业群落的实际情况,通过工业园A区(瑞塔铺镇二垭)的发展,将瑞塔铺打造成全县的工业重镇,重点布局矿产品加工、建材和高能耗等行业。完善B区(利福塔镇赤溪)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以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等各类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园区产业与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协调发展,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以绿色能源基地、环保矿业建材加工基地、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绿色综合产业园。

    基础设施之于园区,就好比经脉血管之于人体,经脉畅通,才能身体强壮,肩负重担。2010年,在尽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如何强化政策帮扶,营造良好环境成为吸引企业落地、加强产业集中的关键。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平台和主阵地,按照"你发财我铺路、你入驻我配套"的工作思路,积极筹措资金,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我县绿色产业园。短短3年时间,工业园区把水、电、路、气等工作摆在首位,高标准建设基础,夯实承载平台,昔日冷落的荒山荒地,转眼间成了厂房林立、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往日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农舍,转眼间成了企业、商家争抢的黄金宝地。随着工业园B区赤溪示范区一期、二期建设持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不断引进落地,园区入园企业开工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011年,园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5773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2.58%,园区实缴税金2100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实缴税金的25.6%,新入园企业投资8055万元,完成技术改造投6057万元,土地报批完成300.6亩,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期7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及附属工程建设,为园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把"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入园"作为工业兴县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了企业入园工作,在鹰子山石材、裕丰米业、大中鞋业、广宇建材等8家企业入园的基础上,华新桑植水泥、九天食品、三木公司、金励矿业、军凤化石、湘铁矿业和凯迪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入园前期工作也已经完成。这些入园项目的建设、投产,既丰满了工业园的形象,也增强了全县工业的发展后劲。目前桑植工业园已经申报了省级工业园。桑植工业园已逐步成为全县工业项目的聚集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县情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桑植县关于加速推进产业建设的决定》《桑植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桑植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工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并把新型工业化考核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增强了各部门的工作紧迫感,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新型工业化,就是抓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目前,桑植现有规模企业27家,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0家。2011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9.04亿元,比2008年的5.29亿元增长70.89%;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7.91亿元,比2008年的3.74亿元增长111.50 %。全县工业实缴税金9628.10万元,比2008年的5372.96万元增长79.20 %。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利税1.56亿元,比2008年的0.88万元增长70.4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8.44%增加到2011年20.05%;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13.5%增加到2011年的24.1%。全县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0.67亿元,比2008年的4.1亿元增长160.24%,连续四年保持年均增长25%以上。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2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0.7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3.66%增加到2011年的9.11%。年产值过2000万元的企业由2008年的13家发展到2011年的27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了5家,全县工业经济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桑植县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中,县(市)排名第20位,位居张家界市第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2010年被评为张家界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二等奖。

    “工业兴县 ”的战略决策使桑植工业经济千帆竞发,几年间,全县上下集民智、铆足劲,全力以赴在危机中求生存、保增长,推进转型升级,取得了实效,有了相应的回报,工业经济各项指标持续平稳向好,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十二五 ”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全县工业经济正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来源:张家界市经信委  责编:杨兰娟]

 


主办单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4300000013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韶路467号    邮编:410004
备案号:湘ICP备10004984号-4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值班电话(24小时):0731-88955310
湘公网安备 43010302000530号

  • 信访问题服务电话:0731-88955363 (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工业兴县”千帆竞发——桑植县工业经济发展走笔

7661950